南京日报报道最近一项针对“80后”作家生存现状的调查出炉,数据显示:在2004年,“80后”作家群体号称有近1000人,其中处在一线、二线的有近100人,而今年已经萎缩到不足10人。这一消息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80后”作家的眼中,这种“集体大逃亡”中掺杂了太多的无奈。很多人不再愿意被戴上这个头衔,张悦然曾说:“以出生年份来归类一个作家群体是极其可笑的。”被“缩水”的那些“80后”作家究竟在干什么呢?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号称“80后”作家的人群中,现在有70%都在帮书商或出版社“攒书”或是当枪手,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则选择重新求学,例如写过《草样年华》的孙睿一心想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今年他终于考上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成为田壮壮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则“不务正业”,例如郭敬明成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80后”作家中的第一位老板,还当起了杂志总编辑。郭敬明表示:“我和所谓的‘80年代写作群’基本没有什么来往,‘80后’这个概念完全是人为强加的一个帽子。我创作的动机无非是写着玩,对我来说,写作仅仅是我的个人爱好,不是生活的全部。”韩寒最近则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赛车和出唱片。他谈起“80后”作家集体大逃亡的现象也很淡然,“写作本来就很随意,他们也许现在都觉得写作不好玩了吧。我一直觉得我写作没什么大的理由,有事想说了、想写了,就动笔了,但不动笔也不代表我逃亡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现在“80后”作家创作状态不佳与市场也有很大关系。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室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出版社是需要利益的,当‘80后’作家这个概念不再成为读者关注的话题,出版社自然转向其他,这就断了‘80后’作家的路。”一位“80后”作家也感叹说:“除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少数人外,现在没出版社愿意出‘80后’作家的书,写了也没用。”
作家观点
葛红兵:他们仅是文学爱好者对于“80后”作家“集体大逃亡”的状态,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在接受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很正常。“两年内从1000人缩水成10人,我不知道这样的数据准不准确,如果准确也不奇怪。2004年那么多所谓‘80后’在写作,是大众冠予他们作家的名头,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只是文学爱好者。对他们而言,写作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尝试。”在葛红兵的眼中,那些所谓的“80后”作家都太年轻了,“我们不能对他们太苛刻,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尝试时间,也许当他们写作的黄金时间到来时,我们又得感叹:‘80后’作家卷土重来了!”陆天明:入文学容易,坚守文学难和葛红兵一样的反应,陆天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数据准不准确。在他看来,这样的尴尬并不称奇,“和我一起进入文学圈子、号称作家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但大浪淘沙后,至今活跃在文坛的连百分之一也不到了。”陆天明认为,入文学的圈子很容易,但要想真正成为被众人所接受的作家却很难,“试问那些号称‘80后’作家的作品,有几部能经得起历史的历练?‘80后’作家群一直是鱼目混珠,很多人都是跟风,写一本两本书可以,要他们长期坚持则比较难。”南京日报记者顾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