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为刘姓长沙王
风篷岭汉墓创下长沙乃至全国考古界数个“第一”
本报讯(记者 林俊 实习生 伍湘梅)备受关注的望城风篷岭汉墓考古终于有了明确结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此次发掘的执行领队黄卜华表示,风篷岭汉墓的墓主应为汉朝长沙国的一位王后,具体身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墓主是刘姓长沙王的王后,但排除了首任刘姓长沙王定王刘发王后的可能。另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风篷岭汉墓价值重大,创下了长沙乃至全国考古界的数个“第一”。
墓主尸骨已经腐朽
风篷岭汉墓自发掘开始,其“黄肠题凑”的高规格葬制、金缕玉衣的发现,都表明了墓主的显赫身份,确定墓主身份的关键性文物是一件漆耳杯,上面有“长沙王后家杯”6个字,意为这个杯子是长沙王后家里用的,加以其他证据,考古人员最终确认墓主为一名长沙王后,而不是长沙王。另外,墓葬内发现了从公元前118年之后才开始使用的五铢钱,可以推断出墓主生活年代应晚于公元前118年,历任吴姓长沙王和定王刘发均早于这个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棺位置发现了一具尸骨,已经腐朽,但牙齿、趾骨尚保存较完整,可以确认,这具尸骨正是这座庞大墓葬的主人。考古工作者计划对其进行年龄和性别的测定。
刘发之后,依次有戴王刘庸(前128年~前101年),顷王刘鲋鮈(前100年~前84年)、剌王刘建德(前83年~前50年)、炀王刘旦(前49年~前47年)、孝王刘宗(前45年~前43年)、缪王刘鲁人(前42年~公元6年)、刘舜(公元7年~9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曾于公元26年恢复长沙国,封刘舜的儿子刘兴为第九任长沙王。但公元38年,因与光武帝血缘关系太疏远而被削去王位,降封为临湘侯。风篷岭汉墓墓主就是上述其中一位长沙王的王后。
创下数个“第一”
风篷岭汉墓的发掘,创下了长沙乃至全国考古界的数个“第一”:
1.长沙地区第一次发现玉圭。玉圭是汉朝时丧葬仪式中重要的礼仪用器,但之前从未在长沙地区出土过,即便是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也没有发现玉圭。
2.第一次在湖南出土大量汉朝金饼。墓中发现了金饼19枚,每枚重250.5克,直径6厘米,上面还有“V”字形符号,纯度很高。据介绍,今天的250克约合汉制的一斤,这些金饼应该都是按照“一斤”的标准制造的,当时作为货币来使用,称之为“上币”,与铜钱一起流通,但这些金饼与当时通用的五铢钱“比率”如何,目前还缺少相关记载。
3.第一次在长江以南发现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朝最高规格的丧葬殓服,此前,我国已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只有8座,都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只在衡阳出土一件丝缕玉衣。风篷岭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破碎的错金玉片和金线,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复原了几片金缕玉衣的残片。专家介绍,根据严格的汉制,实际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例如《后汉书》中提到“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匣银缕”,但此前国内也多次发现西汉的诸侯王身穿金缕玉衣,此次在长沙王后墓中又发现金缕玉衣,说明西汉时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或者未形成定制。
4.在湖南发现诸侯王的一种新葬制。以前湖南地区诸侯王级墓葬的外藏椁房都是相通的回廊状,风篷岭汉墓则是不互通的分室状(见示意图),丰富了考古界的认识。
漆器贴金箔极为奢华
该墓曾两次被盗,一次在隋唐时期,另一次的年代不能确定。但仍出土文物20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水晶、漆器、陶器,数量最多的是青铜器和漆器。漆器中包括乐器,漆案,漆盘、漆耳杯数十件,以红底黑彩为主,上有云纹,图案线条比马王堆汉墓漆器的要纤细一些。特别重要的是,一些漆器采用了铜扣(器物口缘围着一圈铜条)、“平脱金饰”等工艺。“平脱金饰”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在漆器素地上贴以金薄片裁成的花样,再于上面髹漆数重,然后研磨打平,直至金箔花纹露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这种在漆器上贴金箔的做法很奢华,马王堆汉墓里都没有发现过,说明墓主身份很高,也很富有。
突破原对刘姓长沙王陵区的认识
专家认为,该墓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是对以往刘姓长沙王陵区认识的突破。根据以前对长沙西汉王墓的发掘经验,考古界普遍认为,河西为西汉吴姓长沙王的墓葬区,如吴著的象鼻嘴一号汉墓、某吴氏长沙王王后渔阳墓、吴氏长沙王妃曹 墓,而刘姓长沙王陵墓应集中在杨家山一带,因为那里先后发现了一座疑似刘姓长沙王后的陵墓,以及刘氏长沙王家族成员墓,并出土了一只上有“今长沙王后杨主家盘”的漆盘。
根据现在的发掘情况,风篷岭汉墓已确定是刘姓长沙王后墓,这一墓葬与吴著的王陵相隔不到6公里。之前考古界关于两个不同姓氏的长沙王墓葬区一东一西的观点被推翻,一位专家用“突破”来形容风篷岭汉墓的重要意义——这将有利于考古界进一步研究两姓长沙王之间的关联及王陵区分布规律,甚至确定其他几位刘姓长沙王的墓葬埋葬区。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