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工商银行国内A股询价与预路演推介走到最后一天,A股询价高调亮相获得认可。据媒体报道,工行初步计划于10月16日在总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正式路演。
从交通银行登陆香港到工商银行预路演,中国主要银行基本完成了上市之旅。 不管是中行“逆市而上”的辉煌,还是招行香港引发的“完美风暴”,在一个个亮丽数字的背后,是中国银行业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梳理、改进。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努力,在多家银行路演的细节中可见端倪。
9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招商银行,在路演中重点突出自己的“非政府出身”,原以为的弱项成了最大的卖点。路演中如何向投资者推介自己,这是考验各家银行的头号难题,而各家上市银行讲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某种深刻变化。
2002年7月,中银香港在香港上市,给全球投资者讲了一个“中资银行变革的故事”;2005年6月,交通银行登陆香港股市,打出的是“汇丰概念”;2005年10月,建设银行香港挂牌,叙述了令投资者信服的“财务数字故事”;2006年6月,中行上市,吸引眼球的是“中国最大的国际银行”;眼下正在上市最后冲刺阶段的工行,总资产、总贷款、总存款都居国内银行业首位,“全球最大的IPO项目”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推介故事,凝结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但在整个路演过程中可能只是一个小环节。可以说,每一家国内银行为海外上市所做的准备,这种准备给银行带来的改变都是很难估量的。正如招行行长马蔚华所言,此次发行H股,重要目的是“使招行提升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适应国际化竞争,这比筹集资本更为重要”。
国际化的游戏规则使海外上市成为中国银行业能接受到的最好训练。以往,银行面对国内股东时,承受的只是比较粗放的盈利压力,而一旦面对海外投资者,要接受检验的则是非常细致的经营管理。
在这样的舞台上,要赢得观众的掌声殊为不易。在成功海外上市前,众银行已经把自身的管理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发现差距后银行很快进行了自身改革:裁减人员、改善股份结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强风险管理、注重产品创新等等。
讲述动人的故事是轻而易举的,让故事变成现实则任重道远。各家银行在路演过程中都拿出了自己的卖点,同样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优劣势之后,如果可以发扬长处、弥补不足,把以后的事情做得更好,那才是中国银行业海外上市真正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