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助推测绘行业腾飞
陈兰芹 吴江
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80%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无论是太空遨游还是在地上行走,都离不开用经纬线编织的测绘数据的支持。所以说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基础信息,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2003年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的验收,标志着我国测绘技术体系已经实现从传统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初步建立了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测绘作业所需的各种仪器。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初期阶段。如今,从事测绘的技术人员已经告别了“一把卷尺打天下”的时代,用上了GPS和电脑。数字化技术已经让测绘行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测绘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测绘产品正好符合及时性、现势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加快了数字产品的研发力度。国家测绘局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面启动了数字测绘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技术手段、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跨越。目前,已确立了数字测绘产品的基本模式,通过组合可以生产出形式多样的数字产品,技术成熟度明显提高。
上世纪最后的10年,测绘部门积极应用3S技术对传统测绘技术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实施了“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国家重大项目,建成了四川、陕西、黑龙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7个数字化测绘生产示范基地。重点进行了模拟测图技术的数字化改造,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及数字测图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地图编辑工作站、地图扫描数字化仪及地图生产设计和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实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同一生产过程产出模拟和数字两种地理信息产品,基本形成了将卫星定位、遥感、数字化测图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有机合成一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的产业化运行模式。
1998年,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家测绘局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今后测绘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列入了国家测绘局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随着国家测绘局1:400万、1:100万、1:25万数据库以及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的建成,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的建设信息就不断推进。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31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及多个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基地和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基地,构成了以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4个单项工程为骨干的,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到信息服务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化测绘技术体系,从而使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测绘局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最终形成统一、权威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测绘部门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效率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水平。测绘部门已基本形成以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等为基础产品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测绘生产能力较项目建设前提高4倍,数字化测绘成果数据量已近80TB(1TB=1024GB);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初步建立,数据存储容量约100TB,备份容量约130TB。项目解决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海量空间信息存储管理、广域数据传输、空间数据库构建、地理信息查询等关键技术难题。此外,建成的中国测绘网,构成了我国测绘部门数字化测绘的广域网络联接和集数据、视频、语音传输功能于一体的测绘系统数据传输专网。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