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昱欣实习生叶小萌)是加强停车规范的“管理者”,还是铁面无私的“收费机”?这一至今没有定论的争议并未影响咪表停车收费“扩容”的步伐。昨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证实,第二批咪表收费试点区域的设备安装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其中位于凤阳路-大田路段的8台咪表已开始投用,近期包括静安、卢湾、徐汇三区在内的25块咪表也将陆续到岗。
目击:凤阳路停车规范多了
昨天记者在途经凤阳路时发现,原本在这条路上停放起来毫无规矩的各类机动车,如今已整齐地紧靠在马路一侧。而在人行道上,一台崭新的集中式咪表正笔直矗立,停车协管员正在为一位车主进行刷卡付费操作。在邻近的大田路上,机动车停车管理也已纳入咪表收费体系。据协管员介绍,凤阳路-大田路段共设有8台集中式咪表,是于上月29日起正式投用的。“这个机器一定要刷交通卡,所以最麻烦的是每天都要几次跑银行给交通卡充值,极少有司机随身携带交通卡。”协管员打开停车记录册给记者看,在密密麻麻的记录上,昨天仅有一名驾驶员是用自己的交通卡完成缴费程序的,其余都是给协管员现金由其代刷的。
“以前这里车子停放比较混乱,有时甚至会停到人行道上。有了咪表后大部分车主都能自觉到指定区域停放。”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第二批试点区域已实质启动
据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中旬,交通主管部门就有意将咪表收费区域由首批试点的湖滨路、吉安路;石门路便道以及五原路,往中心城区其他道路进行拓展。咪表总数也在原先27台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台。“设置咪表需要首先对选点路况进行考察,相关施工方案还必须向市政部门进行报批,并不是想当然设置的。”据了解,在交通局、市政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近期包括静安、卢湾、徐汇三大中心城区在内的多条道路将新装或加装集中式咪表。
据透露,由于原设定的规划扩容方案已有微调,因此到今年年底前是否能完成100台咪表的安装计划目前还是未知数。“近期若有前往上述试点区域停车的市民,请尽可能携带交通卡,在支持协管员工作的同时也方便自己。”相关负责人提醒道。
新咪表改进多多
记者注意到,此次新增设的全部是集中式咪表。而在第一批试点中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一表二位”、“一表四位”式咪表则已被摒弃。“最大的改进在于,原有型号只能提供只有金额的普通收据;而在新型号的收费单据上,停车日期、时间、金额等要素一个不少,方便停车人核对和报销。”设备制造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新咪表机身还进行了“防雨湿”改造,尽量避免雨水打湿票据后“卡”在吐票口。
咪表收费争议依旧
据交通局最新统计显示,首批咪表试点的99个泊位中,停车时间在15分钟内的占到6.24%,30分钟以内的为17.3%———在这些相对拥挤的试点路段,路泊停车的平均时间有所降低,有利于“排堵保畅”工作的进行。而从今年1月1日起,白天咪表收费由原来的“停车第1小时收费15元,超过1小时后以半小时计费,收费10元”的标准,改为“1小时内按0-15分钟4元,15-30分钟4元,30-60分钟7元,超过1小时后每半小时收费10元”这一相对灵活的收费措施,鼓励市民尽量缩短路泊时间。
然而记者采访中也发现,不少市民和协管人员都认为目前的“咪表”尚未真正发挥管理作用,而只是一台纯粹的“收费机”。“自从有了咪表后,频繁续充值以及引导车主让我们的劳动强度不减反增。”一位协管员抱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