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中新网10月12日电 最新一期的香港《镜报》月刊载文称,长期以来,中国内地民工的精神生活游离于主流文化的关注之外,也不入时尚文化的视野。而近来,记者认识了一群具有精神气质的打工青年,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发出了属于他们那个群体自己的声音。
全国首个民工诗社
“今天我没有喝醉/一杯又一杯/都是昨天的光阴/多少劳累/多少认真和艰辛/酿成这一杯/过了新春/又要把青春/往漂泊里追/为一生的美……”这些优美的诗句出自韩文建——一个来自河南、在浙江富阳一家玩具厂打工的年轻人之手。
记者在浙江杭州建华集团的“诗人之家”里也看到一群民工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写就的诗句。透过那一行行诗句,可以看到这些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栖身陋室的民工也有着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
成立于1998年的“诗人之家”,是全国首个民工诗人之家。据负责人王金虎介绍,诗人之家的近60名会员中,有做保姆的,也有在商场做搬运工、在建筑工地干活的。
曹月芬的诗稿《浅草》,记录了一个农家孩子,为患白血病的弟弟治病而四处打工的故事。这位从磐安来到杭州的打工妹,想家的时候,写下了《爷爷与土地》、《父亲》、《想起劳动的母亲》等诗篇。如今,这个“诗人之家”已成为爱好诗歌的民工们的精神栖息地。
为习惯沉默的打工群体发声
在采访接触的民工中,孙恒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他的梦想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这位来自河南开封市农村的年轻人,在送给记者的一盒《天下打工是一家》歌曲磁带的说明文字上写道——
2002年5月的一天,几个爱好文艺的打工青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外地人聚居区里,成立了一个文化合作社。随后,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建立了这支“打工青年艺术团”。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排练,定期奔赴建筑工地、工厂、社区,为打工的朋友送去一台台简陋但却充满生机的节目。通过文艺,为习惯了沉默的打工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声音”是什么呢?听出来了,是“顶天立地做人”:“我们进城来打工,挺起胸膛把活干,谁也不比谁高贵,我们唱自己的歌;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
是“团结一心讨工钱”:每个打工者都有两怕,一怕工伤事故,二怕老板不给工钱。《团结一心讨工钱》就是孙恒在一次帮助民工讨还工钱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的。它采用说唱的形式,塑造了“黑心老板”周二熊和不畏权势挺身而出的民工王老汉的形象,最后,建筑工人团结一心争取合法权益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作为“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发起人,孙恒说:“我们的歌至少能鼓舞我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劳动光荣的共识。现在社会上有偏见,所以民工的劳动不值钱。”
劳动者的骄傲和自豪
民工创造自己的文化,是对文艺百花园中不该出现的民工文化缺失现象的一个补偿。
孙恒和其他打工者的故事引发记者的思考:多少年了,人们对于庞大的民工群体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层面。很少有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缺乏理解池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一些人心目中,民工只是一个个汗臭的身影,总是与交通拥挤、工伤、矿难等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对于发生在民工身上的苦难,表现出近乎可耻的麻木,好像在听一个个遥远的事不关己的故事。
文章表示,许多人的思维其实已经落后于一些优秀的打工者。这些优秀的打工者,他们的创作、他们的思考反映了劳动者的骄傲和自豪,他们的思想是健康的、干净的。而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呢?除了急切发财梦,崇富、炫富,媚俗势利、以貌取人外,心里还有多少正义的担当?还有多少纯粹的思想?还有多少朴素的情感?扪心自问,当自愧不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