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阎志
我从梦中站起开始向往已久的流浪麦稞以其光辉夜莺以其亮泽将照亮这一旅程摘自阎志长诗《挽歌与纪念》
动荡生活 由诗人到商人
1994年,阎志怀揣200元来到大武汉,在一家行业报当临时编辑。 攒下2000元钱时,他和朋友一起开办“蓝白文化传播工作室”,策划出书推荐武汉的老字号。没有背景、没有人脉,项目推销不出去,启动经费很快花光,阎志只得开价8000元,把自己和这个金点子,一齐卖给另一家广告公司。无户口、无工作、无房。这样的“三无”生活刺激了青年阎志,他发誓,一定要赚到2万元钱,把户口迁进武汉。不久,一个朋友找到他,要为当红香港歌星刘德华写传记。对18岁就出版诗集的阎志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十多天日夜赶工,一本传记《天若有情》为阎志带来2万多元的稿费,解决了生活、户口难题。1996年,他最初打工的行业报准备出卖广告版面。持续关注媒体的阎志嗅到商机:当时各家报纸并不注重市场需求;而新兴的家电市场,却没人去宣传。阎志承包下这家报纸的家电广告专版,开始出版家电专刊。这份专版迅速吸引了厂商的眼球。承包一个专版只要1000元钱,阎志的腰包鼓了起来。当年底,阎志注册成立了“卓尔传播公司”,正式成为商人。
诗文作舟 商海扬帆
之后,阎志一口气买断武汉14家媒体的家电广告专版代理权,又联合国内众多家电厂家,成为对方的武汉广告总代理,统一策划,统一宣传,通过合纵连横,在广告市场牢牢扎下根来。从最初只想赚两万,到赚回几百万元,阎志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短短两年,他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有好的品牌运作不够,总得要有人做实业。”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投资了生物、酒业、学校等实体。后来阎志迅速调整了产业结构,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最具优势的纺织行业。2003年,卓尔集团出资6000万元收购了雪龙纺织集团,目前生产规模近10万锭,年销售达2亿元以上。去年,我省提出建设“8+1”武汉城市圈后,阎志又在武汉周边的麻城和嘉鱼各投资1亿元新建两个10万锭规模的纺织产业园,目前已投产,两年内卓尔纺织产业可实现30万锭的棉纺生产规模,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棉纺企业。武汉城市圈少不了总部基地。2004年,考察国外多个集群式办公基地和北京丰台的总部基地后,卓尔集团投资4亿元,在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兴建“第一企业社区”,占地700亩、可容纳100多家企业总部。一期建成后,四川长虹入驻了,熊猫音响迁入了,夏新电子签约了,天门纺机也来了……眼下,阎志正着力凭借卓尔集团在传媒、纺织和投资三方面的优势,在黄陂区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建设“盘龙国际轻纺工业城”,9月23日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建成后将会吸引数十家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轻纺企业到此办厂,年产值将达100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轻纺工业基地。
诗人阎志
山陌上游走着另一个世纪的我们牧歌在晌午时飞扬摘自阎志长诗《挽歌与纪念》
“有些项目不为赚钱”
2004年8月,阎志对卓尔旗下的产业进行调整:纺织业是发展的基础,拥有员工3000多人,对就业、税收贡献较大,是集团回报社会的重要产业,争取能成为集团的实业基础;总部基地和轻纺城,则是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梦想,将用几年时间,竭尽全力建好这两个项目;广告领域是阎志发家之地,也是他的爱好,“准备把文化传媒做一辈子”。除此之外,卓尔还有些不赚钱的项目。他办了一份动漫杂志《动漫先锋》,亲自把关审读每期稿件,期发行量逼近10万份,却赚不了什么钱,只为孩子们有书可看。阎志还赞助了不少文学奖项,目前正计划资助省内优秀原创作品出版丛书。明年,他准备资助办一本诗刊。
“希望5年后退休,专心写作”
阎志的办公室很宽大,落地玻璃窗,视野开阔。在这里,阎志总是趿双黑布鞋,把皮鞋藏在办公桌下。身为董事长、兼职教授,阎志很忙,总没时间写诗,“以前一年少说写几十首诗,去年只写了几首,今年一首诗也没写”。作为诗人,阎志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陪夫人看看大片,带儿女去度度假,家庭生活其乐融融。他希望5年内建设好总部基地和盘龙国际轻纺城,将卓尔纺织产业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纺织企业,将卓尔传媒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文化企业。之后“退休”,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专心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