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菁英石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巍(化名)是在参与一场“赌赛”:赌的是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未来,而赌注就是他上千万元的资产。
今年5月底的一个下午,他的手机突然铃声大作。电话那头,当时还带着(筹)字的上海石油交易所会员部一位负责人语气急促地催他:“戴老板,快来签约吧,我们下月21日就要正式开业了。 ”一心有意成为上石所交易商的戴巍连忙赶到浦东久联大厦,一连签下了《入市协议》、《结算协议》等数个文件。他后来才知道,这些协议签完之后,他竟已成为上石所的第一名会员,并可能因此被载入中国石油史册。
由于种种原因,6月21日上石所终究没能正式开业,而改成了试运行,但戴巍却已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命运与上石所拴到了一起……
“要有共成长的勇气”
穿过上石所的交易大厅,墙后是一排昏暗的VIP房———也就是俗称的“大户室”。打开315房间的房门,里面一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盘面。只见他40岁不到、中等身材、戴一副太阳眼镜———正是戴巍。看到记者,他随即笑容可掬地迎上前来握手,浑不见很多老板身上常有的盛气凌人———和他聊天很轻松。
攀谈中了解到,戴巍的家族其实与石油颇有渊源。早在解放前,他的祖辈就曾在旧上海一家知名的英国石油公司任职,他自小就对埃克森、亚细亚等石油巨子的名头耳熟能详。也从那时起,他的“石油梦”渐渐萌发。
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股票市场与国债期货双重洗礼的戴巍参与了一家石油公司的股权投资。1993年,老上海石油交易所开业,他所在的石油公司也进场交易。那段经历让戴巍对场内交易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后来很多实力更雄厚的石油老板尚在观望时,他却已闪电般与上石所签约的动因。
当然,能够签约成为上石所会员本身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由于买方在交易前必须先在“交易资金专户”中存入充足的交易资金,以确保电子交易合同的履行,同时卖方也必须把油先存到指定的油库里,因此要参与上石所的交易没有上千万元资金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如此,会员还必须对交易所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要有与交易所共成长的耐心和勇气。”戴巍表示,上石所是一个过去没有的全新概念,在国内石油行业仍处在高度管制的背景下,这样一座交易所要生存发展着实不易。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仍有很多石油贸易商在门外徘徊观望的原因所在。
“不过也应看到,现代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方向。对我们这些交易商来说,越早进入越好。越早进入,意味着对游戏规则的了解越透彻,对机会的把握也越快捷。”戴巍说。
“不会再被海外大鳄当傻帽”
戴巍对石油交易所的上述判断是基于他多年来在国内石油圈跌打滚爬的经验。这几年中,他间或参与一些石油现货贸易,但由于市场不完善,政策空间有限,加上定价权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他始终不敢把贸易量做大。
有几件事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一次,他有个朋友从外地进了一批柴油,约好一个月后交货,先付30%定金。但到期时,他朋友突然被告知要再拖一个月。谁知此后时间越拖越长,最终竟杳无音讯,而30%的定金亦打了水漂。
“但在交易所交易就不会遭遇这种风险,因为大家都有协议、有仓储、有结算银行,还交过保证金。只要我下了单,交易所就保证我到时肯定能拿到现货。”戴巍说。
在他看来,这正是上石所给中国石油市场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今后,原始的、靠人脉维系的石油贸易链条将会被现代化、标准化的电子交易所取代。而一旦大部分贸易商都能进场交易,各方的交易成本都会降到最低。
不仅如此,他认为交易所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将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垄断。原本国内油品的零售批发权大多掌控在三巨头之手,像他这样的民营老板要做一单石油生意需要克服无数阻力。但如今,至少在燃料油方面他可以不需看三巨头眼色,直接进交易所买卖了。
而真正触动他的还是多年来对中国石油商在海外所遭受不平等待遇的耳闻目染。
“很多国外石油大鳄都把中国石油商当‘傻帽’看。他们知道中国石油需求量大,因此每当中国人来采购时就事先约定集体提价,等中国人采购完又集体降价。这样,等我们的石油商用高价采购的石油运到国内时,国际油价早就跌下去了,平白蒙受了巨大损失。”念及此,戴巍痛心疾首。
他认为,根本上这是中国缺少石油定价权的软肋所致。而在高油价的背景下,这一缺憾更可能给国家石油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成立上石所的终极目标是掌握定价权,建立一套“中国价格”。
“既有困难,亦存希望”
尽管如此,当下的上石所仍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仅面临着国外交易所的挑战,更必须承受着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可以说是步步荆棘。
对此,戴巍用“既有空间,也有凶险;既有困难,亦存希望”来形容。
以上石所的四个小股东———四大石油集团为例,它们此次参与上石所的组建,其中蕴含着微妙的关联。原本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产业链是掌控在四大石油集团之手,但中国石油市场的开放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四大石油集团对上石所的态度颇为矛盾。
“一旦中央将来决定把四大集团的石油交易都放到交易所来进行,上石所的交易量很可能会突飞猛进。这就是所谓空间与凶险并存。”戴巍说。
据了解,上石所自8月18日开业后,每天的交易量在5万吨到7万吨之间,交易金额在2亿元左右。这一成绩已超过预期,但和国外交易所动辄上亿吨的交易量比起来相去霄壤,即便和老上海石油交易所日均30多万吨的交易量相比也仍然差距显著。
而除了交易量上的差距外,戴巍认为目前的石油交易所还有其他一些缺憾:例如,买入一笔合约后尽管交割前也可以通过平仓的方式卖出,但由于定位于现货市场,无论是否交割都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这个规定在戴巍看来会对交易商的交易行为带来掣肘。
据他透露,在国外交易所,无论现货、期货、期权,甚至调期业务都能在一个市场内进行,交易方式与交易品种都非常丰富。不仅如此,国外的石油交易所还会吸引一大批场外交易者的汇聚,真正形成一个庞大的石油交易中心。这些都是上石所与发达市场的差距所在,同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
“在发达市场,成为一家石油交易所的会员是非常体面、非常有成就感的,但我现在还没有这种感觉。”戴巍估计,至少还需要3至5年,上石所或许能发展到像纽约商交所或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一样产品丰富、制度完善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到那时,上石所将可能拥有自己的石油定价权。
“说心里话,我对石油交易所的前景十分看好。为了它的未来,我们愿意忍耐,愿意熬,愿意等待。”说到这里,戴巍一脸真诚。看得出来,他已决心傍上这场“赌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