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鸿海、捷安特,这三家台湾公司从最初的代工厂,到后来发展自有品牌,在稳步前行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并非所有行业都能够发展自有品牌,在一些行业里,自有品牌的成功异常艰难。从代工到成就自有品牌,中国公司是否还有机会?哪些中国公司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国际商务副教授陈时奋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专访时态度乐观,他认为,在市场尚未成熟时,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代工公司,如果能够耐下心来发展自己,就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代工代出自有品牌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自行车行业面临人工成本提高、在本国生产利润急剧下降的窘境。自行车行业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成本居高不下而利润下降的局面。
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不设立工厂,但将整个产业的制造转移到其他地点。
此时,在台湾,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使得原料从国外进口不需要扣税,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美国自行车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台湾的生产商不了解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在品质监控上要求并不严格,这使得美国自行车行业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产品交给台湾的生产商制造,而不用担心这些生产商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于是,美国自行车行业在台湾寻找OEM厂商。1977年前后,捷安特的母公司台湾巨大机械开始为Schwinn代工,后者把100万辆年采购量中的80万辆交给巨大生产。
很快,Schwinn将工程师和设备搬迁到台湾,“在知识和技术上,美国公司并没有保留。”陈时奋指出。
这种毫无保留对于巨大机械自创自有品牌起到了关键作用。1987年,巨大机械决定在美国市场自创品牌“捷安特”,后获得巨大成功。
最难复制是品牌
“在自有品牌上,脚踏车和鞋子走出了两条道路。”陈时奋说。同样是为美国品牌耐克做代工,台湾公司在20-30年时间里却没有建立起可以打响的品牌。
陈时奋分析,有成熟稳定的技术的行业,更容易创立自有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自行车行业能够出现代工工厂以自有品牌取代知名品牌的案例,而在制鞋行业,却很难出现一家代工厂可以取代耐克的“江湖地位”。
关键的是,耐克这样的品牌,有着其独特的营销渠道。“从几十元的制造成本到数百元的销售价格,营销上的花费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陈时奋说,看看产品的差异似乎并不大,但代工厂生产的自有品牌却并不能代替耐克的品牌。
关键技术成就品牌
而从代工到建立自有品牌,不少公司有大把机会。鸿海是个很好的例子。陈时奋指出,作为知名的手机代工厂商,鸿海如果想发展自己的自有品牌易如反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设计上的推陈出新,鸿海具备了自我品牌营销的基础。”
在陈时奋看来,目前手机代工的时机,像当年的电视机代工市场一样,技术更新速度虽然很快,但关键技术并没有太大改变。一旦代工厂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改善,具备了建立自我品牌的素质,它们很容易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这些既有技术又控制制造端的企业,比那些拥有品牌但却将制造端放手的企业,在成熟市场上拥有更多优势。
“目前不太成熟的市场状况,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却是一个绝好的时机。”陈时奋说,中国公司如果抓住现在的机遇,在代工中不断发展自己,到若干年后等市场成熟时,再进行强有力的营销渠道的建立、品牌的建立,就会交出不错的“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