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长假至今,棉价再次大幅下跌。纽约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棉价下调4美分/磅左右,跌幅达7.7%;国内新棉收购价格由节前2.7元/斤下调至2.5元/斤左右,幅度为7.4%,新棉销售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市场“空”气弥漫,棉价后市意欲何为,笔者将从全球和中国供需作简要分析:
1、全球棉花供需偏紧,贸易格局出现变化
各大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棉花供需缺口扩大,供应偏紧,贸易格局也正发生变化。
根据美国农业部(UDSA)9月报告,2006/2007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661.6万吨,产量为2502.6万吨,产销差为159万吨,库存消费比为38.2%。其中美国预期产量较去年减少近80万吨,但是中国、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棉花产量的大幅增加弥补了美国的减产量,其中印度产量为457万吨,首次超过美国。USDA可能在10月报告中调高中国大产量预估。
由于出口补贴的取消,美国棉花出口竞争力将有所下降。而印度等中亚棉花由于价格低廉将继续冲击国际棉价市场,其棉花贸易份额有所提升。
2、中国棉花产量大幅增加,消费缺口长期存在
由于种植面积增加、天气利于棉花生长,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将大幅增加。根据9月28日全国棉花电视电话工作会议有关官员预计,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产量有望达到630万吨。但棉花消费缺口和依赖棉花进口弥补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根据USDA的预测,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的消费将达到1110万吨,比上个年度增加98万吨,增幅为9.7%,棉花进口量预计为424.6万吨。
3、农发行资金未能全部到位,籽棉收购价格持续下跌
2005/2006年度棉价大幅下跌,导致贷款迟迟不能回收,农发行新年度的棉花信贷资金的发放更加谨慎。据了解,在节前农发行资金发放一部分,大部分资金将有可能会在10月底或是11月初下发。这使得棉花市场收购资金不足,很多大型轧花厂无法正常进行收购,中小轧花厂也出手慎重。籽棉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市场籽棉主流收购在2.5元/斤左右。
4、纽棉抛压偏重,破位下跌带动国内棉价下滑
截至10月11日,纽约期货交易所登记库存达到71.6万包,加上基金持续做空、美国棉花吐絮和采摘进度快于去年等影响,纽棉价格大幅下跌。纽棉的破位下跌带动了国内棉价下滑,形成国际国内棉价的互动。
另外,棉价下跌还要考虑宏观经济和政策因素。例如,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纺织出口退税的下调、7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的下发以及贷款利息的提高等。
没有任何一个商品总是在一个趋势方向一直运行,棉价也不例外。但是什么时候、什么价格才是棉花运行的时间窗口和价格低点呢?目前棉价的下跌具有周期季节性特征,但是一旦价格触及甚至偏离价值区间的时候,价格下行的空间也将十分有限。
1、2004年与2006年棉价运行对比
2004年棉价的走势对于2006年棉价走势有借鉴意义,尽管导致棉价下跌的利空因素不同,但是市场的心理和运行轨迹都有相似之处。2004年,由于进口棉花冲击、棉花产量历史达新高、市场收购籽棉心理谨慎、中间商实力受损等利空因素,棉价一路下跌,并在10月底触及棉价底部12000元/吨左右,随后就展开了底部震荡上扬行情,在2005年春节后累计涨幅达到了1500点。
2004年,12500元/吨的国家棉花收储政策支撑棉价。由于进口棉占到中国棉花消费的40%,所以国家配额政策和棉花进口价格对中国棉价起到重要影响。目前,国家规定棉花进口价格不低于12950元/吨(滑准税5%),所以13000元/吨将是2006年中国棉价的重要支撑价位。
2、棉农种植成本大幅提高,纺纱用棉比大幅回升
2006/2007年度化肥、农药、地膜、机械作业费用支出大幅增加,棉农种植成本大幅提高。根据有关人士测算,种植棉花综合成本在1030元/亩,同比增加60元/亩,其中物质成本430元/亩,同比增加22%。由于成本的提高,棉农的惜售心理很重,普遍认为2.6元/斤左右比较合适。
另外,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从2006年1月开始,纺纱用棉比大幅回升。截至2006年8月,纺纱用棉比为63.51%,较1月增加10.7%。这主要是因为棉花替代产品——涤纶和粘胶的价格大幅攀升,与棉价比价失衡。为了降低成本,纺纱用棉比大幅提高,棉花替代效应逐渐显现。
从国家对棉花的宏观调整思路来看,保护棉农利益是棉花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则,所以棉价不宜过低,更不应偏移棉花价值区。另外,棉花市场的利空因素基本出尽,纽棉期价处于历史低价位区,下跌空间越来越小。加上郑州商品交易所减少交割库、降低交易保证金、减少交易月等利多措施,以及进口棉滑准税下的内外棉比价影响,国内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棉价不会过低。
目前棉价已经触及棉花价值区间,13000元/吨上下500元将是棉花重要的价格运行区,期货市场长期棉花价值投资机会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