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踏着“八百里洞庭湖我的家”的节拍,带着“洞庭湖上好风光”的美好图景,沿着洞庭湖防洪大堤走了一趟,所见所闻却只有深深的叹息。同行的水利专家满怀忧愁地说:洞庭湖的健康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
泥沙淤积、水质污染、内涝频繁,这是洞庭湖的三大突出病症。 因为泥沙淤积,河道行洪能力减弱,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洞庭湖已成为水袋子、沉沙池。因为水质污染,湖区群众只能抽取地下水饮用,岳阳市守着洞庭湖也不得不从远处的水库引水进城。因为内涝频繁,湖区群众经常眼看着一年的辛劳无有收获。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有“长江之肾”之称,担负着调蓄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洪峰的任务,在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武汉和两湖平原的防洪抗洪中具有重要地位。洞庭湖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即是所指,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关于搞好洞庭湖综合治理的话题,已引起了来自水利、交通、环保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三峡水库运行后,必将给洞庭湖的整治带来良好的机遇。洞庭湖对长江中下游洪水的调蓄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的确,洞庭湖地区的整治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也关系到湖区的多个子系统。各部门协调配合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治与开发的效益和后果。然而,洞庭湖地区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了严重的各自为政和互相制约的问题。各个部门往往采取单向的或片面的治理、开发措施。部门与地区之间,甚至市县之间都各自强调自身的局部利益,致使湖区的多种功能相互抵消。体制分割、封闭性牢固、横向联系和交流薄弱,直接导致洞庭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同时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后果:洪道被肆意侵占,行洪能力受阻,航道遭毁,水运能力衰减,芦苇面积发展失控,渔业资源遭破坏,等等。
搞好洞庭湖综合治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应当遵循的准则。从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保证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实现湖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生态群落、优美的生态风景旅游区和人水和谐、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区,则是所追求的目标。
洞庭湖综合治理,要确立新的治理思路,即适应新时代要求,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湖、江湖、山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的全局考虑。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量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的治水方针,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想,抓住机遇,我们就能把洞庭湖建成具有抵抗较大洪水的防洪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的“安全之湖”、“健康之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