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长征”诗歌朗诵会未演已热
通讯员 石萍 许红仙 实习生 应胜娟 本报记者 黄轶涵/文 徐彦/摄
早报讯尽管距离本报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永恒的长征”诗歌朗诵会还有一周的时间,但参演的大学生和沁雅社区的居民们早已排练得非常熟练,有的已进行了多次彩排。 昨天下午,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和文新街道沁雅社区的居民还来了场“PK”赛。
老战士热情为大学生指点
昨天下午3点,浙江理工大学参加“永恒的长征”诗歌朗诵会的两位同学——祝晓和徐训睿准时出现在沁雅社区。没有舞台,没有灯光,面对社区群众,两位大学生认真地朗诵完《红色的记忆——长征》,作为观众的老战士鲍昌贤恳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两位同学虽然在语言表达、口齿吐字方面十分优秀,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鲍昌贤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有些诗歌表演流行手捧诗作,一边看一边朗诵,但这种方式不太适合长征题材的诗歌,也不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建议他俩能够脱离诗词,尽可能背下来,这样有利于感情的调节,另外眼睛一定要面对观众,这样才能引起台下共鸣,节奏上也要注意抑扬顿挫,处理好整首诗歌中高潮与低潮的比例。”鲍昌贤老人的热情指点,让祝晓和徐训睿连连点头。
笔记本记满朗诵经验
给大学生提完建议后,鲍昌贤老人自己也露了一手,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时,老人激情洋溢,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记者发现,他在表演过程中,手里始终攥着一本红色笔记本,封面上还清楚地写着1972年。尽管笔记本内页已经发黄,但每页都记满了各式各样的革命诗歌,诗歌上标注着声调和词语解释等,还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重音、轻音,方便朗诵时表达抑扬顿挫的感情。沁雅社区的主任告诉记者,鲍昌贤老人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因热爱文艺,近年来随老干部艺术团参加过多次演出,是文新街道首屈一指的“老年明星”,为了在早报组织的“永恒的长征”诗歌朗诵会一展才华,老人自己已练了不知多少遍了!
“PK”结束后,鲍昌贤老人还与几位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一起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131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