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到9000年之间,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补上了史前人类文明记录中缺失的一环。同时,又让我们面对许多未解之谜。
土垛记录着近万年历史
站在这片土黄色略带赭红斑点的台地上,双脚触碰的是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旁边那高约2米的土垛顶上的土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浅黄色的是7000年前的;下面红色斑点的是9000年前的。”浙江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恒耐心地解释着,再往下,是“生土”层——没有人类活动痕迹。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总面积7.8万平方米。从距今约9000年起,陆续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比河姆渡文化早2000年。
“这里的原始人是河姆渡人的先民。从目前出土的器皿来看,他们有文化上的延续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介绍,他是考古队的领队。
在考古界,长江下游原始人族群的迁徙,一直是一片空白,小黄山遗址的发现,有可能把这条中断的文化脉络连接起来。
遗址险些毁于烧砖取土
遗址被一条“河”隔成两半。这条“人工河”,是当地砖窑厂取土留下的痕迹。去年1月,王海明正在嵊州做史前文化调查。王海明认为,原始人迁徙的线路应该是从山区到丘陵,最后到达平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选择多丘陵的嵊州市。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的张恒带王海明去小黄山。当地在这里新建了五六家砖窑厂,砖窑厂在高地上挖出一个截面。王海明仔细摸着看着说,这里应该属于新石器早期,距今8000年至9000年之间。考古发掘,当天下午就开始了。
找到了原始人生活痕迹
考古队一边发掘,一边感慨,距今近万年前的原始人生活痕迹,居然能保存得如此丰富。对于3排东西走向、排列规则的“柱洞”,王海明推测,这是坐北朝南的“长屋”。旁边有一道浅沟,可能用于排水。附近还有大大小小的方形、圆形的坑,平均深约1米,推测是食物加工和储藏用的坑洞。
考古的野外作业常常只是不停地挖土挑土。一个考古队员发掘一个原始人的食物储藏坑,需要一周到10天左右。“想象一下,原始人用石片、木棍,挖出这么一个坑,多么不容易。”王海明觉得,考古的劳作,让大家更能感受祖先的生活方式。
一时难以破解的文化之谜
考古队员挖出了一个带斜坡的深坑。斜坡的作用是什么?大家推测可能是便于行走,可没有证据证明。
在一个坑洞中,5件大小不一的陶釜形状几乎一模一样。“会不会是祭祀用的?”可同样没有证据证明。
从河姆渡到小黄山,历史把文明的碎片洒落一地。我们古老的居住在山洞里、迁徙到平原上的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未知。
来源 小黄山人最早从距今约9000年起,开始在浙江嵊州活动。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搬到这里?是部落争斗、瘟疫,还是其他原因?
生活考古发现的“长屋”地面以上的有机质完全被销蚀了。因此,无法判断房子的外形、单元结构。人们也无从得知,如此长的建筑里,居住的是一个家族,还是一整个氏族。这里到底有多少房子,生活过多少人?
衣食住行小黄山人开始食用稻米,但是目前无法得知稻米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小黄山人已经能够使用火,可是出土的陶器,几乎没有烧煮的痕迹,当时是否在野外烧烤煮食?
图一为远古的储藏坑。
图二为带凹槽石器,有说是吊在网上用的,有说是制作树皮布用的。
图三为重石,有多种推测。有说是套在木棍上加重分量的,有说是套在箭杆上使之飞得更远的,也有说是将其在火上烤热放入陶器内炊煮食物的。
图四为一组陶釜,疑似祭祀用具。
任湘怡文/图
摘自《新民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