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确山两年试验“道德储蓄”
确山县将好人好事化为分值储蓄,因奖励难以落实,实验濒临流产,今年又将其移入小学试点
■核心提示
道德储蓄是一种对做好事者的回馈机制,好人好事被当作可以储蓄的分值,得到一定分值便可以获得物质奖励,以及某种精神回报。
两年前,河南省确山县将道德储蓄在乡村推行,但因奖励不到位实验濒临流产。
今年7月份,该县又在一家小学试验道德储蓄,但该校校长表示,这样将好人好事记录在册,只能使公民道德建设流于形式。
本报记者 孙旭阳 河南确山报道
范随(化名)在他的道德储蓄卡上写着,“7月3日,看见马路上一个钉子的钉尖朝上,闪闪发光,我去拔,却被钉子底下的老鼠夹夹住……”
对于其中令人费解的钉子和老鼠夹的关系,确山县实验小学学生范随对记者承认,这是他编的,为了能在自己的道德储蓄卡上加分。
7月1日,在河南确山县县政府的推动下,县实验小学进行道德储蓄卡试点,以此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而在两年前,确山县已在莲花村开始实验率道德储蓄。
2年来,各种离奇,甚至荒诞不经的道德故事出现在那册薄薄的储蓄卡上。
如今,莲花村的23个村民小组,真正还在执行的只有四五个。
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育民还想继续试行,才在县实验小学开辟了新实验点,他依旧不愿意相信,这是场无结果的实验。
被遗忘的储蓄卡
莲花村除了四五个小组还在坚持记录道德储蓄卡,其余小组把它遗忘。
62岁的陈好文家住村委会斜对面。“啥储蓄卡?我都忘了。”他说,“那些都是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事儿。”
黄建军对道德储蓄卡的记忆很精确,甚至对它的来龙去脉知道得也很清晰。他是莲花村的村委主任。
黄建军记得,那是两年前,河南省农村在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里行”活动。一个由乡干部组成的公民道德宣讲团在各个村宣讲道德。县委、县政府就发文,要求文化宣传部门,开展形式多样,可具操作性的工作形式来构建道德环境。
在县委宣传部的办公室内,王育民和同事展开讨论。有人曾看到外地城市有“道德储蓄银行”,就提议可在农村试点道德储蓄卡。王育民点头同意。
黄建军说,在县乡政府的组织下,就选择了莲花村———确山县的模范村子,作为试点地。
莲花村有2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组长将听说或目睹的好人好事记录在卡上。然后,道德储蓄卡半月上交一次,让村干部熟悉先进村民的动态。
在村委会办公室,少数几本道德储蓄卡,夹杂在旧报纸中,叠放着。它们的主人,至少有一个月没过来领它们了。
其中,南王村小组的“储蓄卡”是从2005年1月10日开始记,记到今年9月,一本本子也没用完。
当记者要求看其他村小组的道德记录卡时.黄建军看了看治安主任张子忠,笑着说:“都有,都有,可是管钥匙的人下地干活了,也喊不回来。”
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南王村、雷庄、大陈庄等四五个小组还在坚持记录外,其余10多个村小组的道德储蓄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存在着。
一年记不满一本储蓄卡
储蓄卡上出现匪夷所思的好人好事,但一年中仍记不满薄薄的一册。
王小友一直觉得记那些好人好事太麻烦,他是北王村的组长。王小友早在半年前就不记道德储蓄卡了。“那没啥用处,大家都不记了。”
按照县里规定,组长必须有闻必录,并定期上交。但这规定很难执行。最先发现问题的是南王村组长王文艺。
在刚开始交了一俩月后,南王村组长王文艺发现力不从心,就改进了工作方法。“干农活忙呀,见到好人好事,我会先记在心里,得闲了再记到卡上。”
而很多好人好事在王文艺记忆的淡忘中也就遗失了。
李松是南王村的泥水匠。他经常为村委会和乡亲们免费垒墙刷灰。在实行“道德储蓄卡”后的2个月,李松开始产生疑问:“我做的好事,干部们到底记没有?”
一直到现在,李松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哪些好事被记录,而哪些没有被记录。虽然他和王文艺关系不错,“但我也不好意思去问。”
事实上,李松确实上过两次道德储蓄卡。不过,进入2006年后,他就没有再被记录过。可在这10来个月,李松还经常在做好事。
南王村小组的储蓄卡,最近一次记录是在9月10日。这本储蓄卡只有10来页,每页只好记3条。
于是,在道德储蓄卡上出现各种好人好事,照顾家人、打扫庭院、为人正直等都被记录在册。雷庄有一位叫张焕得的58岁老汉,20多年来一直细心服侍病床上的母亲。他因此上了道德储蓄卡。他对此的看法是:“我伺候我妈,算不上好人好事,谁都应该这样做。”
而在大陈庄的储蓄卡上,组长陈新善的名字就出现过很多次。陈新善开有一家磨坊,“车接车送”磨面的群众,也成了他自己的好人好事。
但即便如此,从2005年1月到今年9月10日,南王村的好人好事还不足50条,还不满一本册子。黄建军说,在莲花村23个村民小组中,南王村的道德储蓄卡还算记得最齐备的。
奖励落空好事不做
村民陈老三发现对应的奖励措施落空后,便不在热衷好人好事。
每到四、五月之交,村里总要举行村民文化节,并表彰“好公公”、“好婆婆”、“公民道德模范”。按规定必须依据道德储蓄卡的记录,让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才能决定人选。
那些入选的村民在遇到宅基地审批,二胎指标、入伍入党推荐时,相等条件下,道德储蓄值高的家庭,将优先考虑。
大陈庄的陈老三就是为了这些优惠待遇而做好事的。“家里老二上学不行,就想叫他去当兵,在部队谋个出路。”
陈老三一有空就做好事。村里修路,他发着低烧也要去,还故意在村干部面前晃悠;看到哪家孩子到县城上学迟了,他骑上摩托送他们;至于邻里纠纷,他是能忍则忍,不能忍也要忍,尽量不闹到干部来调解。
等到了2005年年底,他的孩子还是没能当上兵。
莲花村想当兵的青年,那次一个也没走。想入伍的人太多了,全乡青年接受部队方面的筛选,莲花村的人选全被淘汰了。
这让莲花村支书李富民也感到很无奈。
大陈庄组长陈新善说,“村里的奖励措施只能量力而行,很多事情,上级都有硬性规定。”
除了当兵,上级有硬性规定的还有计划生育。莲花村的村民谁要超生,计生专干张卉肯定会去找他们说事儿。
虽然“道德储蓄”规定,做好事多可优惠生二胎,事实上却没有执行过一次。农村基层对生二胎控制得特别严,别说张卉,就是村支书也不敢松这个口。
南王村的李松是个“道德标兵”,去年村里奖了他一套毛巾被,价值不到百元,是所有奖品中最贵的。
老治安主任张子忠觉得,大家真心做好事的,都不会冲着奖励去。
这天,村委会翻修大院。以前很积极帮忙的陈老三却在附近闲逛。边上有人说,陈老三的二儿子半年前去南方打工了。
做好事为了当护旗手
学生们编织各种好人好事,以求得储蓄卡上有高分,还能得到护旗手的荣誉。
李艳丽是确山县实验小学的少先队指导员。她在很早就听说,今年要在学校里试行“道德储蓄卡”。
因为确山县宣传部副部长王育民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最需要从孩子做起,而且,“孩子们的动机更单纯,不会有太多功利性。”
从今年暑假开始,河南省确山县实验小学开始了“道德储蓄”。本学期开学后,学生们每周都得把道德储蓄卡交给老师。
全校2100多名学生,人手一本自制的道德储蓄卡。上面记着日期、所做好事以及证明人姓名。
开学后,李艳丽就见到道德储蓄卡上的各种好人好事。
这些事是,一个体重不足30公斤,身高刚过1米2的小学生,夜扶一个成年醉汉回家;9月某一天,一家住县城的小学生,为在地里割麦子的妈妈送水,结果被碎玻璃割破脚。
一个多月来,每到周末,范尚(化名)总要为儿子范随做的好事发愁。
“帮老太太过了两次马路,不能再写了。”他想了想,翻开道德储蓄卡,让儿子记一件“把早餐让给乞丐奶奶”的事情。
事实上,每天早晨,范尚夫妇看着孩子在家吃完早餐,才放他去上学。
道德储蓄卡上交后,老师会给同学们打分,帮妈妈拖地,能得0.5分;如果在路上帮助残疾人,就会得1分。
道德行为除了“好人好事”,还包括仪表、文明礼貌、学习、纪律、卫生、爱护公物、爱校爱国等。
周一早晨升旗,上周储蓄分值最高的同学可以做护旗手。
在确山县,孩子们对护旗手的尊敬,是别的地方难以想象的。这使得分值高者,深受大家的羡慕。为此,范随苦心编撰出钉子和老鼠夹的故事。
道德储蓄不是闹剧
王育王始终认为实验这样的道德储蓄没有结果。
“哪有那么多老奶奶让你扶呀?”在一行政部门工作的范尚,为儿子“修改”了一条俗套的好人好事。同学间比,班级间比,儿子整天很少出门,无好事可做,范尚就帮他想,想得还必须跟别人不一样。
对这个10岁男孩来说,道德储蓄几乎成了“第二份家庭作业”。
对于那么多“妈妈做家务,扶老奶奶过马路”,李艳丽从没有进行核实。她认为也没核实的必要,“而且也核实不过来。”
现在班级里表现好的,仍旧是以前就很好的尖子生和班干部。
校长徐学不想再把试点搞下去了。“德育工作,宜粗不宜细,追求质而不应看重量。我们好像走偏了。”
做好事就好比存钱,必须获得回报,还得记下来比赛。徐学越来越发现,道德储蓄卡,应该恢复成以前的好人好事本。“以前只记好人好事,不计分,不评比,现在呢,则跟作业一样量化了。这不好。”
做为“道德储蓄”试点工作的领导者,确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育民相信,无论结果无何,“谁也不能说我们的动机有问题。”
对道德储蓄中存在的问题,王育民也有自己的看法。“道德储蓄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是让人们辨是非、知荣辱。无论他们分数多少,只要教育的目的达到了,试点就算成功。”
他表示,这两处道德储蓄的试点暂时不会放弃。
确山县是河南省31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年财政收入不足一亿元。在这样的地方搞公民道德建设,王育民认为通过形式创新,让村民多做好人好事是最重要的。
王育民始终不认为“道德储蓄”是场闹剧,他认为,无论试点成败如何,“我们的好动机谁也不能否认,再说,试点的原义,就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