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摔跤世锦赛已经在广州落幕。本次赛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摔跤赛事,中国摔跤队收获了二金三银的成绩,其中男子66公斤级选手李岩岩为中国男子古典跤夺得历史上第一枚世锦赛金牌。
对话人: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中心主任马文广
男女队发挥正常 世锦赛后凸现隐忧
记者:总结一下本届世锦赛中国摔跤队的表现。
马文广:发挥正常。女子自由式摔跤,7个级别我们可以参加4个;男子古典式和自由式摔跤,7个级别我们都能参加,总共是18块金牌,我们男女各拿了一块。因为奥运会上拿过冠军,所以女子项目拿冠军这很正常。男子方面相对比较难,赛前我们希望有所突破,最后竟是冠军,这令人有些意外,但这也说明我们的预测是正确的。
李岩岩的这块金牌实现了中国男跤历史性的突破,但通过世锦赛也进一步检查出了整支队伍的问题所在。从摔跤项目上看,大家的固有印象是男子太落后,成绩长期没有突破。尤其是和女队一比,显得“阴盛阳衰”,这主要是和我们的训练观念有关系。
2004年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把这个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举重队能够做到男女队“并驾齐驱”,为什么摔跤做不到呢?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解放思想、解放观念、解放金牌”。
记者:摔跤队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
马文广:在理论上,我曾提出了“21个问题”让大家进行讨论,比如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运动员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从措施上,教练组提出“3个突破口”——首先是专项力量上。与国外相比较,我们在专项力量上明显不够,特别是男队。第二个是科技含金量上,是指运动员的保健、伤病恢复、按摩治疗等方面。第三个是训练方法上寻找突破。过去,整堂课就练摔跤。现在,训练的形式方法有所增加,训练时强调力量和技术相结合。
观念上统一思想,训练上科学创新。在这届世锦赛上我们尝到了“甜头”,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可行的。
记者:世锦赛上,中国摔跤队对“新规则”的理解表现很突出。
马文广:对于新规则,我们一直很重视。新规则不仅是对中国队,对所有的选手都是机会。我们会利用新规则,其他国家同样会利用。研究新规则是大家共同的课题,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记者:新规则对摔跤队的训练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文广:很多教练把不出成绩的理由归咎于规则的变化。在我看来,这是借口。不管规则怎么变,我们只要研究透彻,照样出成绩。就看谁的智慧更高、谁下的功夫更深,要用哲学的思维找出其破绽。
首位外教为奥运助力 目标男女各一金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摔跤队的目标是什么?
马文广:摔跤队的目标就是能否在雅典的基础上,实现金牌的突破。竞技体育就是如此残酷,每次比赛就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谁都不知道这次拿过金牌后,下次能否继续。希望保持女子这块金牌,同时男子世锦赛的金牌能坚持到2008年。
记者:目前世界格局怎样?中国摔跤如何实现夺金目标?
马文广:新规则的使用,调整了摔跤世界强弱的格局。从整体上来看,欧洲和中亚的几个国家比较厉害,还有日本、美国、俄罗斯、伊朗。欧洲和中亚国家属于“力量型”;日本和美国属于“技术型”。
中国要走的道路应该是“力量和技术并举”。
从整体上看,我们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技战术不灵活。动作的连贯性,战术的可变性和熟练程度上都有欠缺。另一个是力量太弱。但从举重项目的发展来看,中国运动员是很有力量的,并不是有的人说的“中国人没有力量”,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观念不行。
对于比赛经验上的不足,解决的方法是一个月进行一次队内的模拟比赛,从明年开始增加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的次数。
记者:听说在亚运会之后要聘请外教,这是摔跤队备战奥运会的最新举措吗?
马文广:把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来,走出去参加国际对抗。不仅请进来,还要形成自己东西。举重曾经走过弯路,今天学保加利亚,后天学苏联,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们缺什么,就要补什么,最后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男子古典式、自由式和女子自由式摔跤上,我们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物色合适的教练人选。目前已经确定下来的是德国教练沃夫冈,他的特长是自由跤。
记者:详细介绍一下聘请外教的细节。
马文广:我们向国际摔跤协会发出申请,在协会推荐的人选中确定我们要找的人。不看名气,关键是资历和战绩,更核心的是看他的训练观念。他在执教期间带出20多个世界冠军,曾经执教德国和俄罗斯等传统强队。
从前,我们把国外的专家请过来,讲讲课、看看训练。时间太短,专家起到的作用不大。这次时间比较长,他从12月的冬训开始工作,三个月之后再决定是否续约。
记者:具体点谈,接下来摔跤队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马文广:10月16号开始,队员们陆续参加全国摔跤冠军赛。比赛一结束,国家队将在北京集训,队伍进行总结和调整,集训名单没有变动。接下来是冬训,12月参加亚运会。(对亚运会有怎样的预期?)亚运会不过是摔跤队要走的“一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