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不断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呈现全面繁荣、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培训、展览及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5年来,我省社会文化工作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实施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工程,5年共安排建设项目462项,安排补助资金近1.5亿元。新建或扩建文化馆67个、图书馆60个、博物馆5个、文化站223个,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省图书馆新馆、省歌舞剧院业务楼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一批群众文艺精品在全国多次获奖。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群星奖评比中,我省选送的剧(节)目共获得6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在十三届全国群星奖评比中,我省有3个节目获综合类群星奖、1个节目获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数量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进展顺利,年均放映达12万场次,覆盖率达8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步伐加快,建成基层站点108个。全省有54个文化馆、94个图书馆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有682个乡镇文化站达到省三级以上规范化建设标准。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1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3个、全国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14个。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保护体系加快构建。文物博物工作明显加强,成效显著。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项目80多项,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维修;完成主动性考古发掘25项,发掘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文物3万余件;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做好文物抢救维修和考古发掘工作;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收藏文物27万余件,举办陈列展览500余个,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文物合理利用效果良好,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颁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命名民间艺人,率先全面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至去年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形成县级保护目录8589项、州市级保护目录52项,已公示33项。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6个、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30个;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自然遗产1个;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历史文化名镇(村)16个;有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31个、省级命名的民间艺人461人。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云南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工作会上,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我省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整合财力资源,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省级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县及县以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省财政至少投入15亿元,州市县财政至少投入15亿元,政府整体投入预计将达到30亿元以上,加上民间融资、社会投入,包括资本运作、招商引资,全省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将突破200亿元。围绕“十一五”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程,为在2010年初步构建起以省为中心,州市为枢纽,县、乡、村为基点的完整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设施和服务体系,顺利实现“十一五”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我省将不断加快实施“文化基础设施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兴边富民文化建设工程”和“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八项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在“十一五”期间还力争建成省博物馆、云南大剧院等省级重点项目和若干个州、市级公益文化事业重点项目;重点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70个,乡镇文化站800个;实施省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20项,博物馆文管所库房建设工程9项;规划建设行政村科技文化室8000个以上;创建特有民族文化保护区16个,特色文化保护区9个,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0个,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100个,为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 评
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我省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步伐,云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驾齐驱、加速发展,在全国创造了“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影响力与日俱增。我省在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进程中,在统一思想、政策措施、舆论营造、项目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和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效,为云南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舆论环境、政策条件和体制保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全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期。
本报记者 熊 玲 (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