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贵州某高校入学新生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6.64%,有轻生想法的比例为9.3%。这是来自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刘鹰、李莎莎、闫月敏等7位医生共同完成的一份调查分析的数据。昨日,他们向记者公布调查结果。 刘鹰是省二医心理科主治医师,也是我省首位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她告诉记者,此次调查表明,我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在高校中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已刻不容缓。去年10月份,刘鹰等七位医生对我省某高校8个专业的731名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PI)测试,剔除33份不符合要求的答卷,实际有效问卷698份。其中男生386人(占55.30%),女生312人(占44.70%);汉族学生363人(占52.01%),少数民族学生335人(占47.99%);来自城市的学生272人(占38.97%),来自乡镇的学生426人(占61.04%);独生子女者185人(占26.50%),非独生子女者513人(占73.50%);年龄18—21岁685人(占98.20%)。
心理健康新生仅占37.54%
UPI将被调查学生分为三类,Ⅰ类为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新生。Ⅱ类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的学生。Ⅲ类学生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新生。调查显示:这698份有效问卷中,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Ⅰ类学生占26.64%,有待关注的Ⅱ类学生占35.81%,心理健康的Ⅲ类学生占37.54%。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城乡无关,与民族、独生子女因素有关。
Ⅰ类学生比例高于全国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这所贵州省内的高校,新生中Ⅰ类学生的比例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的比例(20.23%),也高于近年的相关报告。刘鹰等认为,这可能与贵州省经济、文化较落后,新生怀着美好的希望,带着中学时期遗留下的心理问题走向大学生活,近期又难以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经济文化氛围和新的人际关系变化有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次,调查结果显示三类学生无性别、城乡的影响差异,在汉族新生和少数民族新生的比较上有显著差异,汉族新生Ⅰ、Ⅱ类都显著少于少数民族新生。刘鹰认为这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有关。当少数民族学生离开相对封闭单一的环境到经济文化较开放的高等学校求学时,会遇到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多元、经济差异等问题。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殊性,提示心理工作者应针对这一特殊性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完成青年时期的各项学习任务。
9.3%的被调查学生有轻生想法
该次调查显示,被调查新生中有轻生想法的比例为9.3%。另外,有20.34%的新生常常失眠,16.33%的新生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18.91%的新生感到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这表明在高校中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已刻不容缓。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PI)是日本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用于新生身心健康调查的问卷。1991年传入我国,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是我国高校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UPI作为入学时心理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能较科学地评价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