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8日开始,扬州古城办正式开通了民居改造报名热线,该市“双东”历史街区的居民可以借助政府的财力和人力,对自己居住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和修缮。一向“小心翼翼”的扬州古城改造,由此转入了提升原住居民生活环境的新阶段。
国内传统的古城保护做法是跳出老城建新区,将老城置于独立空间,使其不受现代文明干扰,同时利用各种办法将居民迁出,避免形成新的破坏。这种办法看似合理,但随着时间推移,老城区房屋日趋破旧,街巷狭窄,卫生消防等功能设施不全,古城原住民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德国古城改造专家何力曾采访了“双东”街区81个家庭和199位居民,调查结果是,老城内居民生活条件较差,住房结构被破坏的较多,屋顶出现破漏,缺乏紧急通道,尤其是卫生设施缺乏,低于25%的家庭拥有独用厕所,只有1/3的家庭有浴室。这些数据揭示,这种模式下,古城保护和原住居民利益成了一对矛盾。
面对这些“困惑”,扬州人选择利用国际经验来拓宽思路。2002年,扬州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以“双东”历史街区为试验田,尝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古城改造。中德双方专家经多次沟通后达成共识:古城改造要在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发掘老城潜力,最终回到改善老城居民生活质量的人本目标,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避免原住居民大规模动迁,在改造街面的同时,改善古城民居,增加老城作为生活区的吸引力。
前期展开的“双东”街区街面整治中,扬州市首先在2.5万平方米的街区内整治了沿街街道和小巷路面,并将电线全部下地,补全了水、电、电信等各种管网,使得现代设施能够延伸到古城的各家各户。
今年初,扬州市政府将提升古城原住民居住环境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而同年7月出台的《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暂行办法》则为保护原住民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办法》规定,扬州在5平方公里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原住居民的人文传统,适当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居住条件。历史街区民居的整治、修缮本着“去留自愿”原则,如果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修缮改造传统民居,可到当地古城办开取证明,申请住房公积金或领取住房补贴。对传统民居修缮的补贴,其中公房补贴额为总造价的50%,私房为总造价的30%,特困家庭补贴额为总造价的50%。依据此办法,扬州建设部门首先选择了4户居民进行民居改造试点。改造主要是将建筑外表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古典风格同时加固建筑结构,并将建筑内部实现现代化,补建厨卫设施,配给相关配套设施。马家巷56号顾德林家是一户传统的扬州小四合院民宅,中间天井,四周是堂屋和厢房。记者10月11日采访时看到,这里的屋面已经进行了重新铺建,增加了落水管,而一间新隔开的4平方米的厢房则被用作了卫生间,因为在天井下补建了化粪池,卫生间下水管道已与屋外的下水道形成了通联。顾先生说:“我在这里已经住了60年,感到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卫生间,白天要跑出几百米找厕所,晚上还要用马桶和痰盂。现在政府支持,帮我们解决了生活的大问题,要我搬到新城去住我还不愿意呢。”
记者从扬州市古城办了解到,目前该街区已经有8户老房子得到了改造,有9户又将动工,年内,在“双东”地区总共将有30户的民居完成类似改造。相关部门已经做过调查,今后历史街区民居整治总共将惠及原住民530户、1168人,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
据扬州中德项目办的负责人介绍,根据该市的老城改造规划,在解决原住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在古城内还将鼓励发展旅游购物、餐饮住宿服务、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从而解决原住民的就业、收入等问题。“古城改造的最终受益者不应该是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或者当地的旅游景点,而是这里的原住居民。扬州古城改造的目标就是要让这5.09平方公里的地块,成为对游客、投资者和原住民都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本报记者张晨图为改造建筑外表仍保持古典风格。本报记者张晨摄
2006-10-13 09:26: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