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里有原汁原味的广府老屋,那里有原汁原味的针头线脑,那里有我们曾经的日常生活,也有我们稔熟的家长里短……
顺德老人杨伯
有一个姓杨的顺德老人,看到乡间好多广府风格的旧房子拆除了,好多雕花漆彩的旧家具丢弃了,他说很心痛。
他有一个梦想,把过去的记忆还原,把被拆掉的旧房子集拢在一起,把被扔掉的旧家具、旧农具、旧生活用品都找回来,按照以前的样子布置起一座小村庄……
现在,他的梦想成了真。
小村庄建了起来,位于花都和清远交界处,村名就叫“故乡里”。村里有30多座祠堂、民居、碉楼、戏台、楼阁和铺面。建小村用去了300多万块旧青砖,绝大多数砖、瓦、梁、檩,都是在旧民居拆除时专门收购回来的。
在故乡里,有一整座民居专门用来陈设厨房旧物,杨伯到了这里,就像进到他家的厨房。他抓一把桌上的花生米塞进嘴里,还叫年轻的“村民”们一起尝尝;走到大夫祠,踏进青条石板铺就的天井,忽然弯下腰,两只手撑向地面,一屁股坐了下去,再把鞋袜脱了;他说要打算盘,别人从藏品中找出一把,他坐在地上从1加到100,得数不多不少正好是5050。“今天几好!”他高兴地说。
广州闲人邹生
有一个叫邹永生的广州闲人,平生以鉴定古玩旧器、收藏奇异物件为乐事。
有外国人慕其名,找他鉴定收购到的民俗用品。眼看着精美的器物一一流失异域,他很心痛。他想,如果自己不留下一点,以后有钱都买不到了。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收购民间百物,从孩童的弹弓陀螺,到早年的杆秤算盘铁锁,林林总总十大类近4000件。他常常对着这些东西发白日梦:要是能够让它们物归原位就好了。
现在,他的梦想也成了真。
他的收藏品中的3000件全部归了位———故乡里,彩漆木雕床摆在卧室里,煤油灯搁在小桌上,针线箩里有顶针和扎锥,箱栊里有粮票和布票……
邹永生是在广州西关泡出来的民间杂家,天生对世俗社会的工艺有着浓厚兴趣,曾经访问过很多民间艺人,为的是向他们学上一手。他学会了用清代的手艺补碗、补瓷碟、补花瓶,还学会了补锅和修算盘,有了故乡里,他打算再去学更多的手艺。
杨伯邹生相遇
杨伯与邹永生趣味相投,相见恨晚。
“村长”杨伯所建的“故乡里”,有30多栋旧式广府民居,里面除了邹永生收藏的3000多件生活旧物,再加上年轻的“村民”们特意从乡间收购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总共达到上万件。一说起杨伯和故乡里,邹永生就滔滔不绝。
“我一个民间搞收藏的,一直没有平台展示收藏品,只能堆在家里,家里堆不下了就去租仓库存放。直到故乡里的人找到我,问我能不能把收藏品陈列到他那里去。我一去,就知道终于给我的藏品找到家了。
“他们开始不知道我的底细,开给我一个目录单,每一系列注明需要十件物品。我说那么少,我每个项目至少都有几十几百件,最多的有上千件。杨伯知道了就说,要搞就搞大点,于是每个项目就变成了100件200件,比如蚊帐钩,仅仅是图案花样不重复的就有193对。
“我对杨伯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内我就把东西运过来。我对杨伯的经济实力不了解,自己花钱请了一辆车。想不到他们开了大车来,把我已经装车的藏品卸下了,装上他们的车。3000件东西运到故乡里,每座房屋每个房间都装满了。杨伯很兴奋,说这就是他想要的。他不在乎那些青花瓷,不在乎黄金珠宝,就在乎这些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里的东西。”
众人精神乐园
自从邹永生的民俗藏品在杨伯的故乡里找到归宿,很多人都慕名去参观过了。看过的人说,这个地方很像他们以前的家,这个儿童摇椅他坐过,那个滚地铁圈他玩过……
广州康邻慈善会的老人家来到这里,高兴得不得了,说回到乡下了,还要带儿孙来看;有个大企业的老总看了,说脑瓜像被洗了一次,回广州时,他一路停不住口地回忆自己的少年趣事;连广州民俗界的专家们也来了,说是走了这么多地方,故乡里东西真多,真漂亮。
“那些来参观的人,从来不问这些东西价值几何。这是他们以前用过、玩过的东西,很多人看的时候眼睛湿湿的。珍贵的记忆,就是最大的价值。”故乡里的小“村民”黄韵说。
杨伯和邹永生还有一个想法:把已经失传的民间百艺一一恢复起来。
磨刀,广东有民间俗语:铲刀磨铰剪,不利不收钱。补锅,又有民间俗语: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木版年画印刷、皮影戏,说法林林总总。这些,都是杨伯和邹永生的心头爱。现在小村已经出现了土法酿酒、打铁、造纸、弹棉胎……那都是濒临失传、以前生活中赚钱维持生计的旧行当。林林总总的杆秤,吸引了美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常用品
算盘馆里,年轻的“村民”走过
民国时期的肉店还原景象
样板戏塑像展厅里,孩童十分好奇
故乡里广府风格的院、门、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