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新快报记者宋菁
1986年的秋交会上,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展位上,稀稀落落地陈列着一些牛仔裤。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省纺)的资深业务员肖伯,正惴惴不安地等待市场验收这批新成果。肖伯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这些牛仔裤成为了广东第一条出口到美国的牛仔裤!
从无到有,再到今日的世界最重要的牛仔加工地,广东牛仔服装的出口量已经占到全国牛仔服装出口的60%,而肖伯所在的公司每年出口的牛仔服装也已达到8000万美元。
完成这单生意的肖伯已经离开人世,不过见证了全过程的广交会就即将迎来百届庆典。不过,对这单在广交会上完成的输美牛仔生意,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肖伯的徒弟钟如是说。
新技术牛仔裤畅销美国
肖伯当时的这批牛仔裤款式普通,很薄,是最常规的深蓝色,只有最为简单的水洗技术,不过却不会缩水———这对当时没怎么生产牛仔服装的广东乃至中国来说,已是一次难得的进步。
肖伯没有等待太久。
开展第一天,美国有名的采购商J.C.PENNY就相中了这批新产品。听闻这种新材质牛仔布更为柔软,又不缩水时,对方立即下了1万打的订单。
紧接着,百货商SEAS也和肖伯签了合同。广东第一批牛仔裤就这样成功登陆美国。 图:从无到有,广东牛仔服装的出口量已经占到全国牛仔服装出口的60%。
钟介绍说,在这批牛仔裤之前,国内一直都是生产一种7025的牛仔布,这种布料生产出来的裤子不能洗水:“洗一次裤子就要缩两寸!洗过两次裤子就不能穿了。”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手头并不宽裕的省纺试图引进新设备,当时推行的补偿贸易方式,为这一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省纺可以不花钱就引进这些设备,而代价是免费为设备提供者做加工。
肖伯找到了一家香港公司,用其设备生产出来的牛仔裤很柔软也不会缩水,同时引进的还有最为简单的一种牛仔布洗水技术。
肖伯成功了。这种新的便宜牛仔裤在美国出奇地畅销。
美国客户接踵而至
一万打之后,客户开始追加订单,其他美国客户也都接踵而至。
到1988年,省纺开始往美国大量出口牛仔裤,1987年—1990年,该公司每年会有1000万美元左右的牛仔裤输美。钟介绍说,“整个广东的牛仔裤也都开始大量出口,当时一年可以出口50万—60万打。”
伴随这些数字的,还有技术的升级。
钟说,牛仔裤的颜色从深蓝演变成灰蓝、特深蓝还有黑色等等,而牛仔裤的洗水技术也从简单的服装洗水逐渐过渡到石磨洗、漂洗、手搓洗、喷砂……这一点上,广东较硬的水质为洗水提供了便利。“同样的技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水都洗不出广东牛仔的效果!广东的水不滋养人,却滋养了牛仔裤!”
全球的牛仔采购商们开始盯住广东牛仔,新塘、均安、太平趁势发展成为牛仔重镇,省纺也开始以牛仔为主营业务,上世纪八十年代,牛仔出口占其出口总量大约50%,而现在这个比重达到了80%。钟说,现在公司每年输美的牛仔裤出口额更是达到了8000万美元,而LEVIS、DIESEL这些国际名牌也开始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交易会后续效应难以估量
肖伯功成身退后,徒弟钟接过其衣钵。
钟1986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他说,1990年以前,公司绝大部分客户都是来自交易会,“60%的生意来自交易会那几天的当场签单!交易会前后的时间都会忙得昏天黑地。那时候带上一台打字机就往交易会现场赶,白天忙着谈生意,晚上回到家就做合同,每天睡不了5小时。”
除却当场签下的订单,交易会的后续效应更难估量。钟说,不少交易会上谈成的客户会在事后追加订单,而且“公司那些几十年的老客户都是当年在交易会上结识的。”
不过,1990年以后,情况有所变化。
钟说,以前出国有严格的政治审查,“除了交易会,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那么多外商。”而90年后,国内环境的开放使得钟有了更多机会出国参展,“我们会定期参加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的展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渠道的增多使得其出口机会也大大增多。而曾经独一无二的广交会,虽然仍然是省纺每年的重头戏,不过它的利好正在减弱。
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省纺至少60%的订单来自广交会的当场签单。
1990-2000年,这个数字锐减到30%—40%,而现在“能有20%就很不错了”。
钟解释说,交易会上订单的绝对金额没有减少,不过在出口量每年大增的映衬下,这个比重就没那么大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