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抓好机遇 促进繁荣
中国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每一次都成为艺术各门类,特别是舞台艺术集中亮相的机会。2004年,当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落下帷幕时,全国艺术界便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湖北——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将在这里举办。
如何承继传统,如何开创未来,对于湖北艺术界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走进新世纪以来,历来重视舞台作品创作的湖北文艺界,佳作不断,发展势头很猛:楚剧《娘娘千岁》、京剧《三寸金莲》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并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京剧《樊姬夫人》、《襄阳米颠》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多个单项奖;话剧《临时病房》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7项奖励。2005年,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得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特别是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竞争中同样取得了优异成绩:儿童剧《春雨沙沙》入选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京剧《膏药章》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对于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湖北来说,即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无疑是提高自身、促进发展的好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得好:“要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结束后,留下一批群众受惠的艺术场馆,涌现一批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集聚一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形成一套繁荣文化的新机制、新办法、新思路。”省长罗清泉多次强调:湖北省能否推出一批艺术精品,是承办“八艺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采访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他谈的不是传统的辉煌和已取得的成绩,而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一定要抓住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这个好机会。不能错过。”快人快语,干脆而明确。
广泛参与 细致打磨
今年夏天,湖北照旧很热。但对于湖北文艺界来说,最热的是他们为中国艺术节举办的一次“热身赛”——“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省重点剧目选拔赛暨第八届楚天文华奖评奖活动。从6月25日到7月14日,全省各地共20台剧目参赛,涉及到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南剧、杂技、儿童剧等多个剧种。大量地方剧团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使筹办中国艺术节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为打造精品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先期准备。
在这些参赛剧目中,湖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民情风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种鲜明特色在音乐舞蹈类和戏剧戏曲类的剧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方面是以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为代表的系列荆楚风情歌舞节目,比如,《家住长江边》以长江为主线,选取三峡、巴土、神农架、武当山和洪湖五个最具湖北特点的文化品牌,形成既具有大幅文化跨度、不同地域风格对比,又统一于长江文化浪漫主义人文情怀的地域舞蹈诗;歌舞音画《楚水巴山》以楚文化和巴文化为表现重点,展示巴山楚水之间的文化瑰宝;歌舞剧《比兹卡》和风情歌舞剧《呀伙咿嗬》、《神农架梆鼓敲起来》分别表现出恩施土家族、江汉平原和神农架风情民俗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音乐剧《大三峡》、京剧《曾侯乙》和《襄阳米颠》、《大别山人》、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和南剧《西兰卡普》等剧目,或表现革命传统、现实生活,或表现湖北文化名人,或表现湖北的风情民俗和传统文化。
毫无疑问,舞台艺术的基础是作品和人才。有人才方能出作品,同样,打造精品也才能推出人才。为建立和完善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充分调动艺术人员、艺术单位精品生产的积极性,新世纪以来,湖北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湖北省舞台艺术创作的意见》、《关于加大对优秀剧目奖励力度的通知》、《关于优秀文艺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省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创作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剧目,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培养、引进、奖励我省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今年,省政府又即将出台《关于对在国家级舞台艺术活动中获奖作品和人才进行奖励的办法》,对获中国艺术节、国家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京剧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梅花奖等重大文艺活动的优秀作品和文艺人才,将由省政府给予最高50万元的重奖。这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全省各市、州、县精品生产的积极性。
杜建国认为,提供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为湖北省舞台艺术的创造营造出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他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举办,为湖北舞台艺术创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东道主,在艺术节上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湖北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精品,是近几年来湖北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湖北设立了精品剧目建设专项资金2600万元,用于‘八艺节’重点剧目的创作、加工、修改,以及举办全省剧目比赛、展演活动等,使湖北‘八艺节’的剧目生产在经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精品艺术生产。”
所谓艺术精品,应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它既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又能经受地域的检验。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成为精品的。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欣赏水平不断的提高而反复打磨和加工修改,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京剧院《膏药章》1986年搬上舞台,在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后,又反复修改,经过精心设计、全面的精加工,最终入选了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十大剧目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请进人才 走入市场
“加强全局观念,推动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集中优势兵力搞好精品生产。”这是湖北在打造舞台精品过程中采取的新措施。他们不愿关在自己的圈子里自说自话,要有更开拓的思路和更宽阔的胸怀,打破传统的“文人相轻”的弊病,打破区域性门槛,开启大门,视情而定,将需要的人才请到湖北。
如今的湖北艺术界,不啻一个供全国优秀艺术人才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大型地方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邀请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编导、数次“荷花奖”舞蹈比赛金奖获得者赵明担任总导演;音乐剧《大三峡》的音乐指导,邀请的是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京剧《曾侯乙》特邀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陈薪伊为该剧总导演;话剧《临时病房》邀请国家话剧院导演吴晓江执导;花鼓戏《十二月等郎》邀请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张曼君和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盛和煜联合打造;楚剧《三月茶香》邀请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执导;黄梅戏《和氏璧》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曹其敬执导;著名舞蹈编导艺术家门文元继1994年为宜昌市创作《土里巴人》获文华大奖后,再度来鄂执导武汉市的舞剧《城》和宜昌市的歌舞音画《楚水巴山》……
除了邀请导演,湖北还邀请了全国一流的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参与“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剧目的创作,共同打造精品力作。
中国文艺界多年存在着一个现象,打造精品似乎只是为了得奖。得奖之后,也就束之高阁,刀枪入库了。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把打造精品与进入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湖北文艺界试图有所突破的问题。
杜建国介绍说,他们目前正在采取推行剧目股份制,引进社会资金抓精品艺术生产的方式。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即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单位采取股份制形式联合推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以股份制方式创作生产的方言话剧《搭白算数》、《你嚇我》连演不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与新加坡天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股创作生产的音乐诗剧《中华五千年》已签订创作投入合同,新加坡方面的资金已到位。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千年名句勾画出一幅壮观的楚天景象,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湖北的艺术家们正在努力,欲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作为大舞台,呈现更多的艺术精品。
人们期待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