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家企业投诉北京市质监局下属协会——双保协会,称该协会拉他们入会,并收取5800元会费,承诺能为会员企业走关系摆平问题。而北京双保协会辩称,问题出在其合作公司发展会员中的违规操作,如今双方已经解约。
官方色彩浓厚的双保协会,折射了政府协会体制改革中的弊病与畸变。
北京“双保协会”收费问题调查
□本报记者 陶卫华
张振生最近很烦恼,他是北京“保护名优企业保护名优产品协会”(下简称双保协会)秘书长。“这事弄得我整天睡不着觉!”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二楼一间办公室内,他对记者连连诉苦。
几天前,这家协会在《北京晚报》以负面形象被曝光——《双保协会像收保护费的?》这则新闻刺痛了质监局的神经。张秘书长说,报道给质监局和双保协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现在他们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眼下,双保协会近期一切活动都停了,开始全面整顿。
5年前,他从质监局下属单位退休;2003年底,出任双保协会秘书长至今。
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该协会成立近3年来,颇有一些活动宣传见诸报端。
然而,这次见报的新闻却是负面的。
双保协会能保护什么?
是一家企业的投诉,把双保协会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根据报道,9月以来,一家生产厂家频频接到自称北京质监局下属双保协会孟菲的女士的传真和电话,让他们交5800元加入协会,说是以后若被质监局查出问题可以帮着走关系摆平。
“我们没予理睬,她的口气简直就像是强行逼我们入会,收取保护费的!”如此邀请使这位生产厂家的老板惴惴不安。与此同时,他的很多同行也接到类似电话。
自称是双保协会对外部主任的孟菲女士向记者表示:企业只要交5800元入会,协会就会为企业颁发会员证书和“2006年质量月名优企业名优产品质量服务双保承诺”牌匾,“协会不审查企业的任何资质证明”。
那么,入会的企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呢?
根据孟女士的说法,双保协会的职能是“为会员企业做担保,给老百姓放心的质量承诺”。因此,入会企业可以上《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的“2006年质量月全国名优企业名优产品特别展示”栏目,杂志是国家质监总局的,在上面展示企业标识、地址、法人、联系电话等;协会还会将会员企业及其产品在质监局官方网站——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双保网的“名优企业名优产品展示”栏目中“终身展示”,直到企业倒闭为止。
更重要的是,会员企业将“受到双保协会的保护”。
“很多媒体都是我们的口舌,我们想宣传很方便。如果会员企业遭受恶意竞争或者自身出了纰漏要被曝光,那就是我们一句话的事儿!不可能给你们曝光。”孟菲进一步解释,“会员就像是协会自己的孩子一样,哪个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啊!”
是合作公司违规操作?
“这全是孟菲瞎说八道、吹牛!她真名叫××。我们从来不干这些事儿,也没这个实力。”对于孟菲给企业的种种入会承诺,秘书长张振生大呼荒谬,并向记者解释:这位“孟菲”是“北京天地间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人,办公地点在丰台,跟北京质监局、双保协会只是合作关系。
根据质监局官方网站的介绍,双保协会成立于2003年11月30日,是在国家质监总局监督司和北京市质监局领导下的一个面向全国、权威性高的科技型社团组织。
张秘书长告诉记者,当时协会的注册资金5万元,质监局下拨了一部分,其余的是自己在外面借的钱。由于刚开始人手不够,开展工作难度大,就在别人介绍下找到了北京天地间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合作做活动。
相关网站的信息表明,这家公司成立于1998年,曾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过,如:建设部信息中心、国家质监总局等。在与北京质监局双保协会的合作中,主要承办了他们的“名优产品进社区”和“名优产品进超市”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入会企业多数是合作公司拉来的,协会采用分成方式给他们报酬。此种合作方式,张秘书长承认:“其他任何一个协会都没这么干过。这个公司把员工效益跟拉企业入会挂钩,拉会员可以提成,这种商业运作形式把我们害了。”
张振生介绍,此次合作的主题是配合国家质监总局、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2006年9月开展“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为主题的质量月活动,在名优企业中开展“质量/服务双保承诺”大型活动及会刊《北京双保》创刊。
“定的参加活动费用是3800元,天地间公司改成4600元,我们是报名表,他们改成会员申请表。我们的表规定入会会员必须具有企业合法资质、有关部门、行业的资质,在国家和省市产品质量抽查中合格,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和投诉体制,还要审查企业提供的文件;可它这个申请表格就填个企业名称、说明一下产品质量状况及企业经营业绩就完了。”
在一家域名为www.bjsbxh.com的“北京双保网”商业网站上,记者查到了张秘书长所说的“被篡改文件”,会员申请表上的联系地址是“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7室”,这正是质监局双保协会的办公地点。
张秘书长辩解说,网站和会员申请表都是合作公司弄的,他们并不知情,而诸如“入会企业被任何质检所查出问题可帮着走关系、少交罚款”,“媒体是协会的口舌,企业被曝光后可以摆平”之类的说法,都是合作公司职员孟菲的夸大之词,协会从来不给企业这样的承诺。
记者多次拨打天地间公司法人代表的电话,但无人接听。
张秘书长表示,此前两年间跟天地间公司的合作中,也发现过问题,但是不严重。为此,他们多次向对方申明:“协会不允许打着国家质监总局质检司和北京市质监局及领导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
张秘书长把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监督不力:“我们不是不想管,是管不住。”
会费、活动费有什么标准?
北京双保网上罗列的会员名单,显示双保协会成立以来,共吸纳了156家会员,包括5家理事会员单位。
和其他协会一样,加入双保协会的企业会员,须每年缴纳一定的会费,双保协会一年收企业单位1000元会费,事业单位500元;此外,参加活动的企业,还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活动费根据企业参加活动的场次数目、在宣传材料上投放广告的大小有所不同。
按照张秘书长的说法,以此次质量月活动为例,他们定的活动费是3800元,到了合作公司那里,一共收5800元,意味着除去活动宣传费,会员费收到了2000元。
张秘书长表示,5800元是最多了,之前的活动最多收到3000元就不错了。很多企业都收不到这么多:“都是自觉自愿,小一点的企业就少掏一点。很多企业前年交了去年就不交了,去年交了今年就不交了,有的企业没交会费也让他进了。”
张秘书长拿出一家门业公司的会员证给记者看:这家企业没交钱也入了会,到现在连会员证还没拿走。
为此,记者电话采访多家入会企业,发现会费数字各有不同。一家去年加入协会的保险柜企业称自己交纳的会费达到8000元,另一家今年年中加入的肥料厂称会费约有四五千元,而一家制衣企业则表示他们交了5000元。还有很多企业记不清自己究竟交了多少,但肯定超过3000元;甚至有企业向记者透露,入会会费都是经过跟协会讨价还价的。
而双保协会表示,之所以企业入会会费不同,是因为其中的活动广告费用差别。
缴纳了不少入会费、活动费的企业,究竟获得了多少实惠?对此,一家小企业显得无奈:“为了做生意没办法,当时他们找到我说,他们影响大,搞活动得到了政府部门支持等等,不然凭什么信它、加入它?”
“我们也搞不清有些什么活动!”另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些行业协会都是找上门来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不参加不行,自己对这个也心知肚明,所以加入时就没抱什么期望,“就是配合一下人家的工作吧。”
一家企业对加入双保协会的作用描述得最为直接:“就是掏了钱买一个牌子!不能指望它有什么具体收益。”
企业入会成为会员,可以得到双保协会颁发的保护名优企业保护名优产品证书。张秘书长一再强调,这个证书,不过是一个入会证明,并没有任何用处,协会也从来没有给企业颁发过任何牌匾。
然而记者在不少企业会员的宣传广告中看到类似宣传语:本企业于日前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双保协会认定为名牌优质产品!××产品在2005年3月份北京保护名优企业保护名优产品协会举办的“名优产品京城行”活动中,被双保协会评为京城“具有影响力品牌”的称号。
对此,双保协会予以否认:“协会就是向企业宣传国家的标准、政策,由专家给讲讲课和开会,通过一些活动宣传名牌产品。老百姓也不那么傻,企业说什么就信。”
双保协会官方色彩浓厚?
尽管双保协会反复表示,他们只是北京市质量监督局领导,协会的具体活动不能打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名义,但在企业会员眼里,双保协会的官方色彩贯穿于协会的各项活动中。
“我们一直都是在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内部开会。很多活动都会有局里领导讲话,表示对名优产品的支持。名优进社区,现场检验都是局里检验所的人员来,而且媒体都是质量监督局请来的。”
记者也注意到,各种宣传资料上,都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介绍、领导的题词,而媒体报道双保协会的活动,也一律带上北京质监局的头衔,甚至还在前面冠以国家质监总局的帽子。
一些企业表达他们入会的真实考虑:“你是技术监督局的会员,是技术监督局信得过的单位,会让老百姓有信任感,也能得到技术监督局的保护。”
双保协会张秘书长态度鲜明:“我们保护不了企业什么,都是靠企业自律。领导题词,那是表示对你工作的支持,否则没法干啊!”
张秘书长告诉记者,协会是独立法人,但人手有限,所以账务放在质监局下属单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里。3年来才收了三四十万,账面上现在还是亏损。他表示协会的很多活动都是公益性的,本来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存在创收的商业性质。
然而事实是,不少企业认识很清楚:“不存在公益,就是收了会费做活动。”
张秘书以“我一分钱不收也不可能,体制问题没办法”加以解释,他说整体改革趋势是协会跟政府脱钩,现在过渡阶段出现问题也难免。
一家企业也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行业协会会费司空见惯,光他们就参加了六七个,每年这部分费用就好几万块钱,“协会会费不等,少的有几千,多的上万,假如是政府性质的、权威性高的,会费就高,民间的就低一点。”
一位专家指出,双保协会代表了大多数由体制内脱胎的行业协会的现状。由于他们依附于政府机构,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甚至会拥有某些行政权力。所以他们的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通过市场获得,而是来自于行政权力。这种体制与定位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各色协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不清。
此种体制弊病下,协会难以彻底根除借“权威、公信”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的行为,
而要治疗这种体制上的痼疾,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彻底脱离协会组织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使市场成为决定行业协会命运的唯一主宰。
就在不久前,北京政府一官员也表示:协会应由企业办,政府不要包办,应彻底淡化其官方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