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届广交会万事俱备,只待宾客。颜士然摄
西班牙DLO集团主席Joan(左)称赞本报特刊“太好了、很实用”。 颜士然 摄
欢迎酒会昨晚举行
本报讯(记者杜娟)第100届广交会欢迎酒会昨晚在广州举行,广交会主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致欢迎辞,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致祝酒辞。黄华华表示,广东人民珍惜与海内外朋友交流的机会,将继续提供优良的经商环境,并祝广交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薄熙来则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哪个大型展会和活动能连续办100届,广交会是全国外贸工作者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的成果,祝百届广交会圆满成功。
出席欢迎酒会的商务部及大会领导还有:广交会副主任、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广交会副主任、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广交会副主任、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广交会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理事长张志刚;出席欢迎酒会的有关方面领导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石广生、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原外经贸部部长郑拓彬、原广东省委书记张根生、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郭莉、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高燕;应邀出席欢迎酒会的嘉宾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经济部部长鲁卜娜·阿勒卡西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华大使穆罕默德·拉希德·阿里·布特、拉脱维亚共和国经济部国务秘书卡斯帕尔斯·格尔哈兹先生及薇塔·格尔哈兹夫人、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经济部副部长曼德森·拉蒙、香港中华总商会荣誉会长曾宪梓、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会长张平沼、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洪克协、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许世元、台湾中租集团董事长辜仲立。(下转A2版)
风雨五十年 辉煌一百届
——写在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前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历经五十年风雨,10月15日将迎来第100届盛会。无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还是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和非典危机,一年两届的广交会,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共和国会展的“独生子”、“长子”成长为“中国第一展”,从开启开放大门,到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广交会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与对外交往的沧桑巨变。
开放:风雨无阻的主旋律
广交会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国家急需外汇从国外进口工业设备和稀缺生产生活资料,而西方国家则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当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港澳转口和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走出去有困难,何不将客商请进来?1957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当时来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客商,成交额约1800万美元。从此,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届盛会,承担起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
广交会为国内企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市场的窗口。广交会使封闭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了,人们开始有了国际视野,曾大量生产的中山装、解放鞋,在广交会上无人问津,人们开始懂得生产休闲服、皮鞋、运动鞋,与国际市场接轨。
收集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升级成为国内企业在广交会上一大收获。改革开放初期,客商提供的一张图纸、一个样品,会被工作人员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在为海外加工制造的实战中,国内企业一点一滴地缩短了风扇、电表、水泵、相机等产品制造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广交会创办初期,出口成交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每届平均占60%以上。近十几年来,机电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畅销的主导产品,到今年春天举办的第99届,机电产品成交额达129.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40.3%。
从“爬墙进广交会”到万商云集
“爬墙进入广交会”,是“缝纫机大王”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创业史中最难忘的一个故事。二十世纪80年代, (下转A8版)
本报双语特刊
乐坏中外客商
本报讯(记者陈莹)本报40万份100版广交会特刊《百届盛宴》昨天免费在市内各三星级以上宾馆酒楼、高级写字楼商务区及商业旺地免费派发,引发追读热潮。
市民张先生对特刊丰富的信息量赞不绝口:“简直就是一本广交会‘全书’!”江苏客商秦先生表示,来参加广交会很多次了,却不知道广交会原来有这么多故事,在广交会100届这样的历史时刻推出这样的特刊“实在很及时”。让不少外国客商兴奋的是,特刊部分内容特意配有英文介绍。在某国际饭店客房,记者见到了西班牙DLO集团主席Joan,他和职员正津津有味地浏览着特刊。Joan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广州,正想知道广州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呢,“太好了,特刊很有用,很实用。”Joan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