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关于中国新医改到底是采取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还是混合起来的“英国躯体、德国四肢、美国脑袋”的模式正争论得难舍难分。似乎大家谈医改时,嘴上不挂出个模式来就显得落伍、无知与不入流。
其实不然。 中国改革历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的。如果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叫什么改革?如果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还用得着创新、改革?我们已经经历过的种种改革,又有哪个是套着别人的模式来的?
同样,在新医改的大讨论中,不必把模式捧得很高,甚至顶礼膜拜!
拿当下进行的无锡医改来看,无锡卫生行政系统进行“管办分离”改革是一种医改创新,而这一改革又是在无锡这样的富裕地区进行,其改革有着健全的医保体系做支撑。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效果看,无锡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毕竟目前还在试验之中,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无锡模式将会怎样?
据说,无锡在探索医改时曾到同样实行管办分离的香港取经,但无锡并没有套用香港模式。原因很简单,他们看到的香港医管局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里充满了各种利益群体的代表,平等地行使职权。医管局赢利后,董事们并不分红,大家都是志愿者身份,医管局的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这样的西方公司制治理模式虽好,但没法在现阶段的中国套用,就是勉强推行,效果也未必好。
最后,无锡还是研究了自己的管办分离。
再说云南宣威医改,那是一种动用政府行政力量强力保证各级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极低的价格使用中标药品的做法。客观上,宣威达到了“降低药价”、大幅压缩药品利润的单纯目的(见本报《“宣威模式”调查:寻找医改新方向》,2006年4月3日)。
同样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宣威模式能套用到无锡吗?显然不行,享受着优厚医保待遇的无锡人恐怕难以接受“低价药物”带来的陌生,而承担了无锡80%医疗任务的公立医院们恐怕也会因“断粮”而濒于瘫痪!
反之,把无锡的模式套给宣威,也一样消化不良。
这是因为,130多万人口的滇东贫困地区宣威,与500多万人口的东部富庶之乡无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全然不同,一个医改模式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由此观之,医改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也不能急着找个模式就套用,还是应该踏下心来,研究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去搞改革。
链接:不同国家、地区的医疗模式
“香港模式”
医院由香港医院管理局管理,而非香港卫生署。医院管理局与卫生署同为特别行政区卫生福利及食物局的下属机构,相互平行。前者作为非政府部门的公营机构,直接管理所有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后者作为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公共及港口卫生。
香港医管局的职能是:把公众对医院服务的需求提供给政府;管理和发展公立医院系统;就公众使用医院服务须付的费用,建议恰当的政策;规划设立公立医院等。其下设三层管治架构,分别是最高决策架构的医管局大会(董事局)、区域咨询委员会和医院管治委员会。
“英国模式”
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模式”
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美国模式”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制度,无论是财源确保方式还是医疗供给方法都是以私营为主。个人医疗保险,除个人单独购买的保险外,主要是雇主自发地给雇员及其扶养者提供的群体性健康保险。(记者:孙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