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汉代人把他们崇尚的社会道德风尚,刻在汉画像石上,立在祠堂等地,对人民进行教化,不但成了当时汉代人的一部道德教科书,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昨天,在第47期新城市“市民学堂”上,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道广,以“从汉代艺术看中国传统文化”为题,为市民分析汉代艺术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
《泗水捞鼎》蕴藏了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
刘道广说,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一直希望能发现周王朝遗下的鼎,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称帝的正统地位。他听说泗水有鼎的消息后,派1000人去捞,结果一无所获。汉画像石中有一幅名为《泗水捞鼎》的画,为了蔑视秦始皇,说明刘家得天下才是真正的受命于天,这样描述秦始皇的“泗水捞鼎”:当秦始皇把鼎捞出水面的时候,鼎里伸出一条龙,看到秦始皇后把系鼎的绳子咬断,鼎随之而沉,再也捞不着了。“实际上,这幅画反映了汉代人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汉代人不但认为阴阳五行是天道运行的规律,而且用这种思维方式解释刘家的得天下。在他们看来,阴阳互生,五行(金木水火土)则相克相生。刘家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在于他们在五行的相克相生中获得“火”命,得到了周天子的授命,而不是承秦而来。“汉代人这种阴阳互生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随处可见。”刘道广说,中国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要吃点特殊的食品以示庆祝,比如南京是吃豆腐,北方是吃一种面食。因为在汉代人看来,阳气代表万物在生长,阴气代表万物在收敛、滋养,因此,春夏要活动,秋冬则要滋养。就节气而言,冬至是阴气的极点,冬至后白天开始慢慢变长,阳气开始萌生,一年又要开始,生命又要重现,所以要庆祝一下。而夏至是阳气的极点,夏至后阴气开始滋生,人要开始休养生息。“这就告诉人们,要珍惜生活,合理安排好一年中生命精力的分配。”
《荆轲刺秦王》和《要离刺庆忌》中的“义”
“不仅如此,汉代人还用汉画像石表达他们崇尚的道德风尚,并用它来教化人民。”刘道广说,文天祥曾写道:孔子成仁,孟子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侠义之风很盛的汉代,崇尚就义成仁,对义士推崇备至。这反映到汉画像石上,就有了《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专诸刺王僚》等作品。《荆轲刺秦王》用秦始皇的仓皇奔走,反衬荆轲一刹那间“怒发三冲冠”的英雄气概,突出展现了荆轲的舍生取义。《要离刺庆忌》中,当要离的剑刺穿庆忌时,庆忌把要离抓过来,在水中连浸三次,然后把要离放了,说明他完全有能力杀了要离。临死时,庆忌说他不杀要离是因为他不想一日死两个英雄。自此,要离知道庆忌才是真正的英雄,当即自刎而死,成为汉代人求“义”的楷模。
《板舆》说孝
汉代以孝治天下,倡导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刘道广说,表现在汉画像石上,就有了《板舆》说孝等作品。据说,汉以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风气:用板舆把家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抬到荒郊野外。于是,提倡孝的汉代,就用这样一个故事教化人民:一位男子带着自己的儿子,用板舆把自己的老父亲扔到荒郊野外。临走时他看见儿子仍带着板舆,就问为什么。儿子说,等你老了还有用。父亲因此感悟。南京日报记者 宋广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