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赖伟行摄
人物小传
经历:1967年生于广东龙门县。1986年作为农民合同工,被招入广州造船厂(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从最初的学徒干起,历任管工、班长、副工长、产品主管。
荣誉:多次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今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所带的班组被评为“全国信得过班组”。
师傅眼里的“倔徒弟”
置身广船国际造船基地化学品船的机舱内,闷热狭窄的空间、不绝于耳的噪音,几分钟就能让人汗流浃背。在这样的环境里,39岁的李火生整整工作了20年。
1986年,作为首批进入“广船”的农民合同工,李火生被师傅带上了巨轮的“心脏”——机舱,开始学做管工。从此他与各种复杂管路和设备结下不解之缘。
在老师傅们的眼里,李火生是那种对工艺不懂决不放手的“倔徒弟”。凭着对技术的热爱与刻苦的钻劲儿,入厂时仅有初中文化的李火生用了不到4年,便全面掌握了复杂的造船管工与钳工等相关技术,成为一线工人中的佼佼者,并被企业吸纳为正式员工。
20年来,李火生负责并参与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近100艘,在1999年参与亚洲第一艘18000吨半潜船的建造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船东要求机舱安装最新的“SSP电力推进系统”,由于这一设备在世界上是首次设计生产使用,厂家的设计也不太完善,安装困难很大。李火生带领一批青年员工连续奋战24个昼夜,先后5次组织拆装调试,终于使工作周期大大缩短,为企业间接创造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船东信服的“土工具”
这几年,李火生每攻克一个技术难题,便会发表一篇专业论文。他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李师傅善于攻克难关,技术革新更是他的拿手戏。”同事肖志明评价说。2002年,为了解决困扰造船业多年的主机滑油串油“瓶颈”,李火生所在的机械课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根据十多年的经验,李火生提出了管路清洁串油新工艺和技术处理方法,将串油周期由原来的40多天控制到半月内,创下了华南地区造船业的最佳纪录。
1998年,广船国际首次承建成品油轮,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建造3.5万吨级成品油船,李火生率领班组承担了这个重任。在做油船的开孔定位时,由于没有船东所指定的“坡口机”,普通的打磨机无法完成带有斜度的管口打磨,李火生根据管口管径所要求的固定精度,在普通打磨机上装上了自制的“土工具”。然而当船东看到工人们用“土家伙”加工定位管子的坡口时,大声叫停。
面对船东的固执,李火生当着船东的面磨出了一条非常光滑均匀的管子。可船东还是信不过,天天蹲在现场“监工”。事实胜于雄辩,工人们用李火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土办法”,比使“洋家伙”还轻便灵巧,效果一样且操作更加安全,同时还省了拉电缆这道繁琐的工序。船东信了,服了!
劳动者感言
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和爱好,踏实的工作,才能走得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