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同样的秋日午后,同一幢屋子同一个房间,相似的场景,旧照中的人们与眼下在座者的容颜依稀相似;再现七十年前那一刻,当日照中人的后辈们从互相熟悉的眉目间捕捉到些许似曾相识的神情。
七十年前的10月8日,鲁迅先生抱病参加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中午12点,他在如今的青年会宾馆九楼房间内与木刻青年们侃侃而谈,这是鲁迅先生生前在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活动,11天后鲁迅先生溘然长逝。 喜欢木刻的摄影家沙飞为此拍摄了一组照片,成为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留影,也是沙飞的成名作;为发表有关鲁迅先生的照片,司徒传(原名)给自己起笔名“沙飞”。
昨天,在沙飞之女王雁(现居深圳)姐妹的主持下,当年照片中人的后辈周海婴、周令飞(鲁迅先生后人)、刘安(曹白———组照中唯一健在者之子)、陈超南、陈伟南(陈烟桥之子)、杜海鹰(白危之女)、黄元(黄新波之女,现居广州),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再度聚首,他们坐在当年父辈坐的同一位置,由沙飞之女王雁在同一角度为他们拍照,以这种方式共同缅怀鲁迅先生、回忆父辈。除了王雁和黄元,其他人目前都居住在上海。
还原鲁迅本来面目
沙飞旧照中的鲁迅先生精神矍铄,神采斐然,鲁迅一生编印的木刻版画集10多本。今年77岁的周海婴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对学生们倾注了大量心血,1930年代,左翼文坛主将鲁迅先生也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扶持文学青年的同时,也关怀指导木刻青年。“还原鲁迅先生的本来面目,他作为工具的历史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照片中鲁迅的待人态度足以见证,他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因为木刻简单易学,更容易成为革命的宣传武器,他以极大的热情,提倡和推动了现代木刻艺术运动的发展。”周海婴先生笑谈,这样的重聚,十年前举行会更好,“现在,大家都老了”。
鲁迅后人周令飞告诉记者,今年正值鲁迅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之际,在香港和深圳鲁迅纪念展都被安排在大型购物中心里展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让鲁迅更亲近大众,回复鲁迅作为文化人的真实面目,也是让鲁迅能够活在21世纪。在肉体的生命消逝之后,让鲁迅精神长久地流传下去。”
被瞥了一眼的摄影者
鲁迅生前,沙飞仅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会会场见过先生一面,他见到鲁迅并为之拍摄。此前鲁迅不认识沙飞,也从来没听说过此人。正在鲁迅谈得兴高采烈,木刻青年们倾神静听时,座位侧面出现一人持着照相机“咔嚓”一声将一瞬间的情景拍下来,鲁迅向那人警惕地横扫一眼,表示怀疑和厌恶,话也因此中断了一下;但随后他又照样地无所顾虑地继续谈下去了。那位被瞥了一眼的摄影者,即是沙飞。
沙飞见鲁迅的第二面就是11天后,在先生寓所卧室的床上———与世长辞的鲁迅,他拍摄了遗容。
王雁说:“1950年3月4日,我父亲沙飞在石家庄告别人生时,带走的惟一东西,就是他在1936年10月拍摄的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及其遗容、葬礼的十几张照片底片。沙飞视鲁迅为精神导师,他对先生始终怀有一颗挚爱、景仰的心。”
刘安和黄元纷纷表示,鲁迅先生影响了他们父辈的整整一生,旧照中的黄新波年仅20岁,直到1980年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木刻创作,10月12日,纪念黄新波90诞辰作品展也要在广州开幕,黄元此番还带来了1936年黄新波参加鲁迅万国公墓的葬礼后所作木刻作品的拓印。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当年的木刻早已开裂,但拓印中流淌出的哀思,仍然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很多不平凡的历史瞬间总要留给后人作为记忆的依据,而沙飞的照片为时间作了注脚。左起:鲁迅、黄新波、曹白、陈烟桥、白危沙飞摄于1936年10月8日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周海婴存)左起:周海婴(鲁迅后人)、黄元(黄新波之女)、刘安(曹白之子)、王雁(沙飞之女)、陈超南(陈烟桥之子)早报记者许海峰图王雁模仿当年父亲的拍摄角度,记录下这次“七十年之聚”上海东方早报记者 许海峰 图黄新波木刻《怒向刀丛觅小诗》
往事
第二次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会于1936年10月2日至8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举行。除曹白在新亚中学任教员外,其他人都无固定收入,由这样的穷青年筹办展览会,困难很多,租会场、装裱用纸、印刷,需款甚巨。别无他法,只好向文化界发动募捐。当时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邹韬奋、叶圣陶、郑振铎等,均解囊相助,其中鲁迅捐款最多,一次就捐了20元。展览会布置很简陋,将近300幅展品,因限于经济条件,没有经过理想的艺术处理,只是从木板上拓印下来,略加装裱,用几根绳子挂起来便是了,看起来是颇为费劲。
沙飞战友石少华曾回忆他说过的话:“我拍鲁迅和青年木刻家谈话的照片,先把谈话的情景拍下来,又从各个角度,拍鲁迅先生的特写。把先生的风度、对年轻人的关心等,根据我的感受,用摄影手段表现出来。作为新闻照片,第一幅就够用了,但这机会非常难得,我拍完第一幅后,没有放过这宝贵的历史时刻,继续细心观察,拍摄鲁迅的特写镜头。这是先生最后一次抱病参加活动。假如我不是如此认真地拍摄,一定终身遗憾,也有负于历史。”
沙飞在《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里》一文中写道:12时半,我饭后赶回会场,不料鲁迅先生早已到了。他自今夏病过后,现在还未恢复,瘦得颇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在批评作品的好坏。他活像一位母亲,年轻的木刻作家把他包围起来,细听他的话,我也快乐极了,乘机偷偷地拍了一个照片。不久昨天来过的那个女记者和两位美国人一同来选画,她早已认得鲁迅的,一见面就很亲热地握手,然后再坐下来谈话,这时我又焦急起来了,站到他们的对方又偷摄了这一幕,因为是难得的机会啊。鲁迅先生徘徊了好些时才走,给与人们一个极亲的印象。链接:沙飞
沙飞于1912年5月5日出生于广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广东省无线电学校,同时还考入广州育才英文学校。1936年12月、1937年6月,沙飞先后在广州、桂林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分别展出鲁迅照片20幅、19幅;在桂林影展专刊《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照片下面,有沙飞亲笔字:“我们要继续鲁迅先生的对恶势力毫不妥协的伟大精神奋战到底。沙飞1937年元旦”。他在1942年“我的履历”中写到:“展览会起了很大的作用:扩大了鲁迅先生的政治影响”。1937年底沙飞在河北正式参加八路军。他用照相机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
1949年12月15日沙飞枪击为他治病的日本籍医生津泽胜至死。
1950年3月4日沙飞在石家庄被华北军区军法处处以极刑,他未满3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