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长期与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创造出了淤地坝这一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淤地坝在我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省淤地坝建设走过了由小型到大型,从蓄水拦沙到淤地生产,从单坝建设到坝群建设再到坝系建设过程,先后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全面发展、巩固改造提高四个阶段。目前,全省共建成淤地坝3.9万座,共拦泥50多亿吨,淤地近6万公顷,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淤地坝建设是根治“悬河”之危,永保黄河安澜的有效措施。黄河之患,症在泥沙。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其产生的大量泥沙不仅淤塞河道,还不断抬高下游河床,使部分河段成为“地上悬河”。据调查分析,平均每公顷坝地可拦泥9万吨,我省3.9万座淤地坝累计减少了50多亿吨的入黄泥沙。若按1/3泥沙沉积河床,清淤加堤费用按每立方米20元计,则共为下游节省清淤加堤费用250亿元。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能够快速截断沙源,可从源头上封住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
加快淤地坝建设,可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通过修建淤地坝,可以将因暴雨洪水冲刷下来的土壤变成地势平坦、土肥水足,抗旱力强的坝地,增加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农田。据测定,坝地土壤中养分和含水量分别比坡耕地高出32%和86%,一般年份,我省近6万公顷坝地粮食总产达3亿公斤,每公顷产量稳定在5250公斤以上,是坡地单产的5倍多,梯田的3.5倍。只占陕北地区耕地面积5%的坝地,其粮食产量却占总产的16%,坝地被当地群众称为“保命田”、“金饭碗”。
淤地坝建设还可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使黄土高原地区在退耕还林(草)之后粮食产量保持相对稳定,解决了群众吃粮的后顾之忧,为大面积封山绿化,实现“米粮下川,林草上山”提供了可靠保障,确保退耕还林(草)“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淤地坝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淤地坝建设,增加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使广大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的致富新路子。淤地坝使荒沟“川台化”,改变了山区群众千百年延续的翻山越岭、人背驴驮的劳作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并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群众居住生活、教育卫生、交通运输,村容村貌等条件的改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上世纪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水利部2003年将淤地坝建设列为“三大亮点”工程之后,我省淤地坝建设投资有了大幅度增加。目前,国家已累计下达我省41条小流域坝系、2000座淤地坝的建设任务,总投资2.38亿元。同时,从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保国债等渠道也有大量资金用于淤地坝建设。
我省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形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淤地坝建设潜力巨大。根据全省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省黄土高原地区将新建淤地坝8万座,这些工程实施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万平方公里,新增库容30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270亿吨,新增坝地20多万公顷,年增产粮食10亿公斤。
(张秦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