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农民起义,军阀混战,豪杰并起,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朝野之间,军阀豪强们到处搜罗汉室宗亲,先行“拥立之事”,后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冕皇帝,从董卓到曹操,实力派军阀都这么干,一时间,皇室宗亲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河北涿县织席贩履的青年个体户刘备少有大志,喜好娱乐交际,不喜欢读书,天下大乱,他发现机会来了,于是,他准备冒充“高干子弟”,白手起家。
据《三国志》和《中华野史》记载,刘备系“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爷爷“曾任县令”,但是,所谓“刘县长”既无确切姓名,也无任职的县名,真假难辨;其父刘弘举孝廉,曾任东郡范县县吏,级别相当于“股长”或办事员,早亡。各类史书确切的记载是刘家孤儿寡母织席贩履,家境贫寒,形影相吊。正史和野史对刘胜至刘弘之间的世系没有一字记载。由此可见,刘备的父亲是基层“公务员”身份,母亲是“个体工商户”,有据可考。刘备爷爷是不是“县处级领导干部”,无据可考;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则涉嫌冒充“高干子弟”。刘备割据成功后,官方史家拍刘备的马屁,便以讹传讹,把刘备的出身由“一般干部家庭出身”改为“高级领导干部家庭”。刘备冒充“高干子弟”的目的很明确,割据军阀都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鬼把戏,皇室宗亲是“稀缺资源”,只要有人认他的账,他立刻身价百倍,前途一片光明!
刘备家徒四壁,没什么值钱东西可以夸耀于人,他便痴人说梦般地吹嘘他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桑树,吹牛说这大树像“羽葆盖车”(皇帝乘坐的椭圆顶专车),他刘家将来注定出大人物,此举遭到叔父刘子敬的严厉斥责。家乡人知道他的老底子,没法骗人,刘备便流落他乡,干起冒充“高干子弟”的勾当。在皇权崇拜和“官本位”盛行的社会里,年方23岁的刘备冒充“高干子弟”这一招还真灵。他逢人自称“帝室之胄”,先从商人张世平、苏双两家“拉来赞助”,然后立即“打广告”,招兵买马,关羽、张飞等手工业者和农民先后投奔入伙。刘备带着招来的“民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他被提拔为安喜县尉(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郡督邮(相当于厅局级干部)不买刘备“帝室之胄”的账,于是,发生“暴打督邮事件”。督邮不认刘备冒充的“高干子弟”是有道理的。从西汉景帝元年到东汉灵帝末年,历经两代22朝,历时340年,刘备所谓“帝室之胄”比前几年有人冒充蒋介石、李宗仁的亲堂弟还荒唐。后来,刘备先后投靠同学公孙瓒、朋友陶谦、地方大员曹操、袁绍、同姓远亲(硬拉扯的关系)刘表,边“打工”边找大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可是,连汉献帝那样的黄毛小儿都被人争来夺去,就是没人争刘备这个自称的“帝室之胄”。为什么呢?假的!刘备连续17年的投奔史、逃亡史证明,冒充“高干子弟”刘备的始终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碍于情面,没人计较罢了。《三国演义》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也是值得怀疑的。等级森严,战事频繁,刘备很难有机会与手握军政大权的“曹一把”喝酒聊天。
及至“孙刘联盟”成立,按照当时的政治伦理,刘集团应在孙集团之上,但是,江东孙权始终没有拥护刘“皇叔”为盟主,刘氏总是低三下四地求助于孙氏。刘备做了孙权的妹夫,这样一来,从公到私,“帝室之胄”刘备低人一头。这个事实证明,刘备的“高干子弟”身份即使凭借军事实力做了蜀汉皇帝也没有得到“国际战略协作伙伴”的认可。曹集团手里握着“政治合法性的资本”汉献帝,岂能承认刘备的“帝室之胄”。曹操倒是送给刘备一个雅号:“大耳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