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渭
所谓环球同此冷暖,那些在互联网上写博客的人肯定感同身受。
在过去的3年里,全球每天都会冒出17.5万个新建的博客,截至2006年7月31日,Technorati公司统计得出的全球博客总数已达到了5000万个。 而中国,据一份《传媒蓝皮书》统计,今年中国博客数量将超过6000万,到了2007年要接近1个亿。
原来这么多人写博客!由此产生的理解算得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有人认为,这也许是历史上数量最为庞大的一支作者队伍,看完这些博客不知道要花上几辈子;而许多聪明的书商看到的,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只要在里面找出有意思的,印出来,卖给剩下的那些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日本商人为了发泄对蛮横无理的老婆的怨恨,在网上开始写博客,痛述自己的待遇,结果他的这位作威作福的妻子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鬼妻”———一本热卖小说的主人公,并且先后被编入连环画、电视连续剧和视频游戏,不久还有望被搬上银幕。而在此之前,日本最成功的网络小说《电车男》卖了100万册,零售额达到1100万美元,作品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电车男这一人物以及聊天网站的管理人获得了约110万美元的版权费。
这显然是一门不错的生意。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的博客数量已有870万,据说读博客的人数达2500万,已经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尽管之前图书行业在抱怨互联网抢走了自己的生意,不过《电车男》的事实证明,只要操作得当,传统的图书行业完全也可以在另一个领域挖出一条新的道路来。为此,今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网络读物出版公司Lulu创立了全球首个博客图书奖布鲁克奖(LuluBlookerPrize)。
2006年,我们也有三本博客文集出版,作者分别是演员徐静蕾、记者王小峰和地产商人潘石屹,据说销量不错,不过从内容上看,互联网的痕迹相当淡薄,他们被称为博客文集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发在网上而已,在把握网友心态与需求的手段上,这些传统模式的图书仍比较初级。
在此之前,台湾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极为网络化的语言就给后来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如果想要通过博客写作盈利,那许多地方还是必须与传统写作有所区别,许多专门写玄幻小说的作者,走得比现在的博客明星要更加专业,他们对读者的定位相当清晰,目的也相当明确,属于标准的“互联网写作”。
以《电车男》为例,小说讲的是一位孤僻胆小的年轻男子在电车上解救了遭遇酒鬼调戏的女孩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大量引用了男子与网友的聊天内容。在两个月间,网友们当起了“电车男”的军师,鼓励他约会这位女孩,帮他挑选意大利餐馆、劝他把玻璃眼镜换成隐形眼镜,还向他传授逛时髦商场的经验。一位网友甚至给他列出了需做事项的清单:去美容院理发,修眉,剪鼻毛,洗澡以及买一些口气清新剂等。
说实话,根据这部小说拍的电影实在是不怎样,主人公懦弱到像个傻瓜一样,不过也正如此,才能体现其后面网友智囊团的强大,而且这是如此符合网友对童话般的都市奇遇的幻想———这种参与感,应该会比现在流行的“抢沙发”要高级许多吧,而这,估计也是它的成功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