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16日电(李宣良 刘逢安)10月12日至16日,解放军四总部首次联合组织的整建制步兵师演习考核——“确山—2006”实兵检验性演习,在位于中原腹地的济南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展开。新华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这次演习,感受到了浓烈的信息化战争特点。
10月14日,工兵为作战部队铺设重型机械化桥。
师司令部通信参谋王国斌上尉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12日起,在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隐蔽伪装、集结展开、战斗实施等演习的各个阶段,“敌”强大的电磁干扰就一直如影随形,企图压制和瘫痪“红军”的通信指挥。
在700多公里的远程机动途中,王国斌和通信营的战友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保障了部队通信指挥的畅通。“在别人眼里辽阔的天空,在我看来却是由无数各种各样电磁信号编织成的‘天网’。”王国斌对记者说,“只有撕破这张看不见的‘网’,才能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在复杂电磁空间展开的电子战,是继陆战、空战、海战之后的第四维战场。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解放军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突出强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正是这次演习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次演习中,总部机关从济南战区调集了装备最先进的电子对抗部队与演习部队进行对抗演练,尽力把电磁环境下演练体现出来,想方设法把武器装备的电磁信号特征逼真地模拟出来,把战争电磁态势逼真地设置出来,把“敌”“我”双方的对抗行动逼真地展现出来。
王国斌从通信兵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到师司令部参谋,大大小小的演习参加过几十次,应对通信专业上的难题,他总能游刃有余。但这次演习,却着实让他惊出了几身冷汗。
部队刚从驻地出发,“蓝军”电子干扰分队便向他们发起袭击,摩托化行军部队长达近百公里,通信指挥顿时感到力不从心;部队接近演习地域,突然受到不明干扰源强大电磁干扰,竟然是另一支在基地演习的部队施放的电磁干扰,无意间击中了红军的“软肋”;师指挥所刚刚开设完毕,“蓝军”的电子干扰车就在4公里外架起天线,对指挥所实施精确干扰……
改频换频、多频共用、开启佯动网、利用地形实施摆脱……王国斌和战友们在无形的电磁空间与“蓝军”展开激战,他们甚至动用灯语、旗语、手语等传统通信手段,千方百计保畅通。
尽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敌情”的复杂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王国斌和战友们不时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在一次遭“敌”持续强烈电子干扰和立体火力毁伤后,他们用了10多分钟时间才恢复通信。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使首长机关、技术分队都切身感受到了电磁环境对未来作战的影响,深刻体会到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危机。”演习考核组副组长、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合同战术训练局局长石忠武说。
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一个个靶子应声倒地。在导调指挥车的屏幕上,标志这些靶子的小绿点,一个接一个变成了红色。
“通过安装在靶子上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掌握部队的炮火精度、射击时间、火力构成等情况。”演习导演部成员刘安江说。
有关部队炮火的数据,只是演习导演部采集的数万个数据中的一小部分。在这次演习中,导演部采用“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对演习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全装进行考核和评估。由70多名军事院校和军事基地专家组成的信息采集员,分布在部队的各个环节,源源不断地将采集到的数据汇集到导演部,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比较、演算。
“战争年代,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一场战斗便见分晓。和平时期,军事演习就是检验部队作战能力的最好形式。”演习导演部成员、石家庄陆军学院教授马开城告诉记者,演习评估是演习中的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演习乃至整个部队训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以前,部队演习评估没有科学系统的定量手段,主观性随意性很大。马开城和他的同事研制的“演习评估系统”,以量化行动结果来评估作战能力,将部队的作战能力逐层分解,直至分解为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记者在导演部的评估报告中看到,部队的作战能力就分解为指挥控制能力、机动能力、打击能力、防护能力和保障能力5种类别,它们又被进一步分解为近34项分能力。其中,仅“间瞄火力打击能力”就被分解为“火力打击时间”“目标命中率”和“弹药消耗量”3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这次演习评估,完全使用数据来评定部队的成绩。”马开城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息决定战场,数据决定成败。”
科学而严格的演习评估,使得演习的实战性更加突出。“运用了‘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与其说这是一次实兵考核,不如说是一场实兵对抗。”师长戎贵卿感慨地说,“战场上的对手是敌人,演习场上,‘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就是对手,它牵引着部队战斗力水平向着更高层次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