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德里贫民窟一名小女孩从肮脏的河流中取水回家,作为一家人的食用水。 (资料图片)
本报综合报道近几十年来亚洲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亚洲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环境开始恶化。如今,环境问题已经让亚洲走到了十字路口。
《时代》周刊亚洲版近期封面文章以《绿色的前景》为题报道了亚洲所面临的环境困境,并指出了困境中的希望:只要亚洲各级政府以及普通的亚洲人能够在环境问题上觉醒,强化环保意识,推广环保技术,进行“绿色发展”,亚洲的环境将会展现勃勃生机!
—— 专题文字:吕云
经济发展是亚洲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也能促进环境的恢复。
本报综合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京的环境恶劣到市民出门戴医疗口罩的地步。汞中毒导致儿童神经受损的“水俣病”的发生更令日本城市水俣成为环境灾难的代名词。如今,东京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大都市之一,日本其他城市也有着颇值得借鉴的环保经验。严格的法律、坚决的执法以及渐渐培养起来的全民环保意识使得日本的环保纪录成为其他亚洲国家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
如今的亚洲正处在十字路口。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的生活质量。在亚洲,环境问题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堆积着十层楼高的垃圾山;在尼泊尔,融化的雪山冰水对大片土地构成了洪水威胁;在印度,孟加拉虎接近灭绝;在孟加拉国,森林遭到大量砍伐,而未来10年内,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17%的国土面积就会淹没在水下。
改变这一局面并非易事。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在过去15年内让2.7亿亚洲人摆脱贫困的力量。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的化学物质被倾倒入河流中。
从环境质量来考量,如今的亚洲已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2005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尽管1/5的亚洲人每天仍然只靠不到1美元生活,但是“该地区已经是在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状况下生存”。
经济发展是亚洲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也能促进环境的恢复。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韩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富有的韩国人要求政府和企业重视环境问题。但是,《时代》周刊指出,亚洲已经不能等到经济发展到那种程度才来进行自我保护。现在的关键是亚洲必须要进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才有未来。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不断改进的环境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的亚洲在清除污染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拯救环境的努力必须在为时已晚之前就要作出。
此外,经济发展或许也能创造一个解决方法——将环境保护主义变成有价值的消费品。例如,富人在买车、电视机和空调(这些导致污染的消费品)的同时也希望空气和水是清洁的,不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患上哮喘等疾病。经济学上有一个词汇描述这种现象,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假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比如接近5000美元,污染水平就开始下降,就像在曾经污染严重的伦敦和洛杉矶所发生的那样。
“污染令高收入的人感到了不便,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投入资金解决。”美国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名项目主管芭芭拉·非纳摩尔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