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打的是装备,拼的是保障。刚刚结束的广州军区基础课目比武,让人们目睹了装备系统紧追军事变革步伐,围绕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以创新求战斗力攀升带来的巨变。
寻求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某新型防化车故障判排比武现场。 面对故障,选手从容不迫地上阵,在新装备维修中大显身手。
当初,随着新装备相继列装部队,官兵们既兴奋又茫然。某部几名大学生干部围着新装备转了半天,却找不到电源插座。某团一台新装备拉练途中熄火,几名修理能手鼓捣几小时无从下手,从地方修理厂请人检修,原来只是掉了颗螺丝,导致线路接触不良。
盼来新装备,却修不了新装备。如何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一批批专家教授被请进军营,新装备保障知识讲座座无虚席;一拨拨骨干走进工厂院校,铆足劲苦练新装备修理技能;一项项训练措施相继出台,岗位练兵开展得红红火火。
对抗性演练、模拟考核、检验性训练,这些以往只能在作战部队见到的场面,如今出现在装备保障分队训练场上。某大队借助总部赋予的两栖装备野外试修任务,分组分批进行野外保障对抗演练。某集团军针对新装备特点,先后对20多个专业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军区举行的实战背景下的比武,成为检验训练成果的实践平台。在逼真的战场环境中,敌情变幻莫测,故障接连不断,各路选手沉着应对,熟练的操作技能令人赞叹。某工兵团战士钱登峰快速排除液压工程方向失灵故障,某部士官邹明分解组合的坦克底盘部件,让挑剔的专家找不出毛病。
人才培训与装备更新同步
装甲维修专业比武共设5块金牌,某坦克修理大队独揽4块。面对殊荣,领队曹德才表示:人才不仅是争金夺银的保证,也是保障打赢的根本。
面对装备不断更新,人才危机曾是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军区装备部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政策向人才倾斜,资金向人才投入。装备部领导多次带工作组下部队蹲点调研,指导基层抓好人才培养和保留。为促进保障人才快速生成,军区装备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送学轮训,培养骨干。针对新装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他们每年挑选一批骨干到科研院校、装备厂家接受培训,为新装备保障提前储备人才。
岗位锻炼,实战检验。各单位通过尖子帮带、请专家指导等方法,结合保障任务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通过开展野外抢修训练、对抗演练,加大训练难度、强度。
经过几年摸索,装备系统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批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士官成为保障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科技创新为装备保障提速
坦克电器设备分解专用拔具、电机分解支座……一项项革新成果是这次比武的一大亮点。据了解,这次比武亮相的革新工具,仅装备系统就有近300项。
车船专业比武过程,同样让人见识了这些革新成果带来的可喜变化:一把改进后的剥线钳,能使不同型号的电线快速剥离;一台自主研制的全车线束快速拆装机,使车辆拆装效率提高3至5倍。
手段落后、工装设备不配套等,曾是装备保障系统面临的“瓶颈”。为此,军区装备部确立了用科技创新提升保障力的思路。装备部领导带头探索新装备保障规律,催生出一批创新理论成果,带动了新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担负各类型新装备修理试点任务的单位,对保障基本要求、考核标准、组训形式等进行认真研究,及时编写出各类教材教案260多种,其中某坦克修理大队编写的某型两栖装备中修质量检验标准被总部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