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04东北新闻网为期6年的全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通过技术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和送温暖活动等一系列帮扶政策,使城市特困职工和特困企业逐步走出困境,近28万户特困职工实现脱贫,34767人成为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户。
理性设计科学规范责任明晰
“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启动之初,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细则》、《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一帮一”工程的组织实施、基础工作、项目启动、资金筹集、舆论宣传等方面工作进行理性设计,科学规范。在“一帮一”工程推进过程中,全省上下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和目标,使抓工作落实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也使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层层贯通。伊春市把帮扶责任纳入领导任期目标,列入市政府与各单位签订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责任状》中,实行一票否决;双鸭山市把帮扶工作纳入全市党政干部“三比三看”考核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法和21条奖罚标准;黑河市把帮扶业绩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帮扶中的工作责任。
党群干群合力共谋创业之计
有数据显示,黑龙江省16505多个帮扶主体单位的34.1万名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31.2万名特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共筹集资金6.9亿元,启动扶贫项目270625个,安置就业36万余人。
参与层面如此之广,活动规模如此之大,受益群众如此之多,在黑龙江省的扶贫解困工作中是空前的。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深入特困职工家中,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而且与他们共谋脱贫之策,想创业之计。据统计,“一帮一”工程实施以来,共收到群众感谢信6000余封,牌匾400余块,在收到的500余幅锦旗中,来自鹤岗市南山矿的矿工们送给省教育厅的红底金字的锦旗格外引人注意,上面写道:“救助矿山儿女恩重如山,帮扶创业脱困真情难忘。”
鹤岗市南山矿的煤炭热量高、残留少,是非常实用的优质煤,但是却一直没有打开销路,是一个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的企业。2001年,省教育厅的帮扶干部来到偏远贫困的南山矿区,为给矿区打开销路,帮扶干部走访、考察、集思广益研究对策。经过论证,南山矿被确定为省级政府采购煤炭定点企业,仅2001年春节前,省教育厅就协调有关大学购煤13000吨,提前支付现金126万元,让困难职工过上愉快的春节。
2002年4月,为了解决南山矿燃眉之急,在开展销售扶贫过程中,省属高校落实冬季的取暖煤采购任务近10万吨,销售额达1250多万,有效帮助南山矿解决了部分煤炭销售问题。当年年底,煤矿生产量277万吨,赢利727万元,企业扭亏为盈,职工们乐了。
多措并举加快解困致富步伐
在实施“一帮一”工程过程中,许多帮扶干部深切体会到,输血不如造血,给钱给物,不如给特困职工指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因此,黑龙江省结合多年来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工作基础和成果积淀,又侧重治本,在“一帮一”工程中通过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的方式,帮助贫困职工挖掘生产潜力,寻找生产门路,使他们自立自强,靠自身的力量改变生活状况。同时,帮扶干部利用市场信息灵活的优势,随时收集各种致富信息,提供给特困职工,根据他们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
鸡西市麻山区商业系统下岗职工张东升由于养猪规模小,饲养方法不科学,效益一直不是很好。2005年1月份,麻山区“一帮一”办公室为其贷款2万元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猪舍,帮其更换了经济价值更高的瘦肉型种猪,使他在年底就出栏育肥猪100多头,纯收入1万余元,并带动其他贫困职工一起致富。张东升激动地说,还是“一帮一”好啊,让我和一些下岗职工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帮一”架起了连心桥
“一帮一”不仅使特困职工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也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双鸭山岭东煤矿冯九娥被称为上访专业户。2003年,省安全厅与冯九娥对接帮扶,拿出5000元盖猪舍发展家庭养殖业,冯九娥当年收入8000元。如今,冯大娘忙于自己的事业,还不时劝说曾经一起上访的姐妹“自己找点事儿多好,何必整天闹政府!”
在“一帮一”工程中,党员干部在积极引导特困职工体谅国家改革时期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状况,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许多上访者不再上访。据统计,“一帮一”工程启动当年,全省信访总量比上年下降16.1%,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下降34%;2002年信访总量比上年下降了10.1%;2003年1~6月份集体上访批次同比下降3.9%,人数同比下降20.9%。截至目前,在各类信访案件中,“一帮一”扶贫对象上访为零。(东北网-黑龙江日报)[责任编辑:龙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