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扮古人拜孔子,坐蒲团诵古文,寓教学于游戏……
利用周末让孩子体验、学习传统文化———上月中旬在深圳福田某居民楼中正式开班授课的“童学馆”,在备受家长欢迎和关注的同时,近来也引来了不少怀疑的目光:这究竟是以新蒙学运动的尝试在幼儿中传承中华文化,还是经过包装的周末兴趣班?
扮成古人模样 营造私塾氛围
9月17日开馆的该“童学馆”,已有近20名4到8岁的小朋友在那里接受国学启蒙教育。上周末,记者来到该“童学馆”,只见孩童们身着宽大的汉服,头戴方形布帽,在丝竹古乐声中,端坐在蒲团上听课,诵读古文。教书的女“先生”也是一身古代装束,穿着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一手持经书,一手附于身后,一边踱步,一边带领“弟子们”朗诵国学经典。而在上课铃响前,“弟子们”必须在先圣孔子像前席地而坐,行叩拜大礼;每堂课前,还须向“先生”行敬师礼。
这种平时只能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场景难免让人产生几分疑惑:装扮成古人模样就能让孩子学到传统文化吗?对此,“童学馆”总馆长、来自武汉的李广斌自有解释:“童学馆”作为一种新蒙学运动的尝试,是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在幼儿心中传承中华文化。营造这样的氛围,对于带动孩子对传统国学内容的认知非常重要,它会给孩子提供更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他认为这比完全仿古的私塾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 使用自编教材 上岗自己发证
据了解,“童学馆”没有直接使用《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而是使用在四书五经基础上创新了的《国韵诵读》等教材,用现代小孩能懂的语言阐述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该馆负责人张承禹说,“童学馆”贵在对中华文化精神实质的传承,是否使用古文并不重要。“我们跟别的课外辅导机构只注重智力培训最不同的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在传统文化、道德礼仪上。”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加易为现代的孩子接受,他们引进了很多现代教学手段:游戏式的教学互动、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等。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会了当天的16个词(32个字)。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装束考究的“教书先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女孩子。她们几乎都有着学前教育的知识背景,而对于国学,从她们的上岗资格证书来看,获得的只是“‘国韵诵读’专职教师资格”称号,发证单位为武汉的心动力教育机构。记者了解到,心动力教育机构的主任就是“童学馆”、《国韵诵读》品牌推广人李广斌先生。张也承认,这种证书只在他们内部通用。
然而,每周末学习半天、仅持续4个月的国学启蒙教育,能否让孩子们真正领会传统文化,不少家长存有怀疑态度,甚至有家长提出,这其实就是经过包装的周末兴趣班。(记者 冷雪冰、李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