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锦里的工艺品总是让江喃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贺勇 摄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们“走进新西部”采访组抵达成都时,还真遇到一位来了就不想走的,而且还是位“老外”。
这位“老外”叫江喃,来自美国。他说他爱成都,爱成都的辣椒,爱成都人的热情,更爱这座城市承载的文化。他喜欢操着已练就得炉火纯青的成都方言赞叹:“成都好安逸哦!这里啥子都不缺,哪个来了还想走嘛!”这是他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到成都才知川菜既麻又辣
初见江喃的名字觉得奇怪,为何取‘喃’不是‘南’?江喃如是说:“江,与我的英文名Jone相近。而‘喃’的意思是自言自语,慢慢说,我就是这样练成都话的。”听“江水呢喃”,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听说我第一次来成都,江喃执意要为我做导游。原来他已在成都生活了8年,现在做成都电视台《道听途说》栏目主持人。午餐,江喃推荐了巴蜀意蕴十足的“三顾园”川菜馆。他带我品尝了“草船借箭”、“锦囊妙计”等颇具特色的菜式,并首选“麻婆豆腐”。说起麻婆豆腐与江喃还有一段渊源,“8年前,第一次认识成都,就是在美国中餐馆吃到的由粤菜厨师烹饪的川味麻婆豆腐,因为没有花椒,所以印象中只有川味的辣,就是这种辣把我带到成都。”江喃发出“啧啧”的赞叹,“到成都后才知道川菜是既麻又辣。现在成都大小川菜馆已近万家了,在中国和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家,已经无法统计!我爸妈来成都住了一星期,我带他们吃了4顿不同特色的火锅。”
“我很能吃辣哦!”去年江喃还专门参加了美食节的“辣王争霸赛”,并且赢得了“辣椒王子”的称号。江喃满脸得意,“决赛的时候我吃了50个朝天椒!”
巴蜀风情街感受平常生活
结束午餐,我们沿街慢行。路途中印象最深的,是锦里的巴蜀风情街。
锦里是成都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便闻名全国。江喃俨然成了我的讲解员,不了解的地方,他顺手拨通朋友的电话询问。他说,在美国时就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到成都后也没有放弃。“来成都后,我在四川大学进修了半年中国文化课”,江喃说。说话间,我们从容地徜徉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把我们带回了久远的年代。
随着江喃,我们走过筷子店、茶叶店、灯笼店……感受着实实在在的平常人生活:街边手艺人捏着泥人,转着糖画儿,成群的孩童嬉戏着,好不热闹。锦里虽然是人称“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但却是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
沿途中,来自北京、河南、江西等地的游客纷纷上前与江喃合影留念。他的fans还真多,连四五岁的小孩子都亲昵地指着他喊:“电视里的中国通!”
街边一位50岁左右的“老外”正专心为路人画着漫画,江喃将我带到近前,攀谈了几句。画者卡多那也来自美国,在成都3年,一直从事漫画,现已在成都安家落户,并娶了成都爱妻。卡多那说:“我爱成都,我和我的太太打算经营一家西餐厅,画漫画仍旧是我的主业,以后还要带更多的画者来中国成都。”卡多那的爱妻是地道的成都人,坐在一旁没有搭讪,就是望着卡多那抿嘴笑,幸福地笑。
让所有人看到成都的变化
告别了画漫画的卡多那,江喃又将我们带到老顺兴茶馆怀起旧来。泡茶馆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都人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浓郁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进入茶馆,坐在凉爽的竹椅上,啜一口绿茶,摆一摆龙门阵,心情自然平静舒坦了许多。
在这家苦心保留原汁原味川西民俗的茶馆里,古旧的铜环,老式的风谷机,一推就“咿咿呀呀”响的鸡公车,让人浮想联翩。
着旧时装束的茶倌茶娘穿梭其间,“万年戏台”的川剧开张了:变脸、吐火、舞蹈和茶艺绝技纷纷亮相,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在眼前鲜活起来。
“来成都8年,我结交了很多成都朋友。在成都,做得最多的就是与成都人喝茶聊天。最让我感动的是,刚来时街上人看到我都喊我‘老外’,做了主持人后他们见我就叫喃哥……”江喃深有感触地说。
来成都后,摄影成为了江喃最大的乐趣。来成都的第二年就安了家,一有闲就出去摄影,摄成都的古树古街古镇。江喃说,去年他的人生发生两件大事:一是自己的摄影文化交流公司在美国开业,他准备将自己的所有作品作为中美文化交流展现在美国人面前,让美国、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成都。二是拜了成都名嘴李伯清为师,拜师学艺后的一系列演出,不少人开始称他“成都大山”。江喃笑言,“我不是大山,大山只有一个,江喃也只有一个。我学习的目的是宣扬巴蜀文化。”
“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成都的变化大哟,以往的成都房子就那么一点高,路窄人瘦哇,现在你看看高楼林立,路宽人肥。为啥子肥?那是成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江喃感叹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