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患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湘雅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图为湘雅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讨论疑难病例。 伍西明 摄
“北协和、南湘雅”,这一医学界广为流传的佳话,写尽了湘雅医学的地位。今天,我国创建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迎来百年庆典。日前,记者走进该院,感受其百折不挠的湘雅精神,以及湘雅人赋予这所百年名院的崭新活力。
有人统计过,“近几年来,湘雅平均每两天出一项成果,每天出两篇论文,每三天开展一项医疗新技术。”据统计,湘雅医院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数连续3年在全国医院中保持前8位;2005年,该院一举中标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列全国医院之首。该院院长陈方平教授表示,是代代湘雅人的创新精神,成就了湘雅今天的辉煌。
传染病学专家徐秀华就是湘雅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重症出血热患者抢救成功率为零。一天,某飞行大队飞行员被送入病房。徐秀华赞成采用血液透析,由泌尿科提出减少肝素用量上机抢救,经过5天5夜连续抢救成功。这是全国第一例抢救成功的重症出血热患者,这一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对黄疸合并甲亢的患者,徐秀华提出控制甲亢对肝脏有好处的新思路。上世纪80年代初,徐秀华又盯上了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的医院感染这一课题。通过对院内各科感染疾病学系统研究和控制管理,医院感染率下降一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0%降至53%,每年节约医疗费用200万元以上,该院感染控制模式在全国推广。
神经外科袁贤瑞教授派生出术后患者采用代谢平衡治疗和营养治疗的概念,显微技术创伤小加之术后治疗合理,使神经外科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黎杏群教授一直在应用中医保胎理论寻找一味抗排斥的首选药,终于在中医药方剂中找到了桑寄生,能较好地保胎补肾……在湘雅,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都认准了一个理:只要患者需要,哪怕是一点点改进都是好的。
更为关键和喜人的是,湘雅人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该院普外科杨连粤教授领衔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肝癌复发转移标志物的研究”,为肝癌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神经外科刘运生、袁贤瑞教授等不断探索与改良手术入路,大型、巨型垂体腺瘤、鞍区巨大脑膜瘤等手术的成功率达9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学科带头人陈方平教授带领下的血液病学现已成为湖南省惟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心,开展的造血干细胞分选移植手术,大大降低了白血病异基因移植患者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性……
进入21世纪,湘雅医院明确提出“靠科技兴院、靠名医兴院”的发展思路。医院启动了“百万人才战略工程”,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扶持在学科领域有强劲发展势头和竞争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有成绩的科研主创人员最高可获得奖金80万元。医院还规定,如果一年内被SCI收录论文达3篇以上,医院资助第一作者赴国外学习、考察3个月,范学工博士就因此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赴瑞士和美国深造。该院领导还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领头雁”的引导和带动!他们先后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遗传学实验室夏家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教授等6名院士担任该院的首席科学家和科学顾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