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发展架构引领产业升级转型
总部经济成为效益福田新引擎
深圳商报记者黄青山管亚东通讯员彭葵
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正经历着一场产业转型,这是一个区域发展选择的“十字路口”:一面是产业的腾笼换鸟,升级换代;一面是新旧脱节,产业虚空。 今年初,福田区委、区政府果断提出“1+3”经济发展架构,即以发展“总部经济”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商业”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新增长点。正是“1+3”战略让福田抓住了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机遇,推动辖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
“1+3”战略让福田摆脱了资源依赖型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了以开发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软资源的新型增长模式。福田7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涌流出全市平均水平数倍的财富和效益。从2002年到2005年,辖区生产总值从668.83亿元增长到1027.2亿元,年均增长13.4%;税收总额从118.9亿元增长到188.07亿元,年均增长16.5%;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GDP从8.57亿元攀升到13.16亿元,税收从1.52亿元增长到2.41亿元,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倍和6倍。
形成多个规模型总部聚集区
“1+3”战略就是更加重视软资源的战略,这是破解资源硬约束的科学选择。福田区通过实施大环境战略,营造经济主体发展的软环境,形成了一个个总部经济的聚集区。福田总部经济的聚集区包括中央商务区、华强北商圈、天安泰然工业区以及其他新兴总部区域。这些聚集区的共同特点是总部密集形成规模集中度,配套完善资本效应高,单位土地效益总量高。
深圳CBD(全称CentralBusinessDistrict)即深圳中央商务区,是与深圳中心区拥抱的核心区域。沿着深南中路的中轴线,这里耸立着一片片商务写字楼组成的城市“森林”。深圳中心区和深圳CBD正成为世界500强和国内外众多总部集团的抢滩目标,被誉为特区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深圳CBD每一栋写字楼都可搜索到国际跨国公司的身影。一栋写字楼流出的税收和财富相当于关外数平方公里的产出。总部经济是无烟经济和循环经济。
位于深圳中心区和深圳CBD的安联大厦,在设计建造上被称之为“会呼吸的写字楼”。该楼入伙近半年入驻率达到90%以上,一栋楼内进驻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几十家知名企业机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租下整层写字楼面积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在安联大厦大堂的机构栏目中可以看到世界500强佳能公司、具有150年历史的国际银行集团——渣打银行、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检验及认证机构——TUV南德意志集团等知名企业。在荣超国际商会中心、大中华国际广场、深圳国际商会中心大厦等知名商厦,引进了一批国际商业机构,形成了一个个国际军团。
深圳中心区正成为总部经济聚集区,重点发展会展经济、文化经济、金融证券、保险、产权交易、旅游、中介、传媒等,是集行政、金融、商务、文化、信息、会展、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
华强北,福田区现代商业和现代服务业总部聚集地。华强北1.45平方公里的商圈2005年演绎了280亿元销售额的商业奇迹。华强北不仅仅是大商场、大卖场,而且正成为电子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目前世界最新电子时尚产品最早在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露脸,三天或一周后才出现在国外市场。
华强北有限的空间里聚集着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华强北商业街南北长约930米、东西宽1560米,占地面积只有1.45平方公里。步行穿过华强北主街只要10分钟的时间,可是平均每天有50万人次的客流汇集到这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城区人口的总数。今年商圈销售额达到280亿元,超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赛格电子市场成为华强北电子行业的标杆,今年单个市场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亿元,年纳税额达7000万元,被誉为“亚洲电子市场第一市”,成为世界级电子采购中心。
泰然工业区是福田区的又一个高科技总部聚集地。1平方公里的泰然·天安科技园区已拥有以科技类为主的企业2400家左右,经营收入1300亿~1400亿元,纳税额超过20亿元。
泰然工业区从单纯的工业园区向高附加值科技型总部转型。比数字更有意义的是这里所形成的内部产业结构:70%~80%的企业是科技创业型企业,银行基金公司投融资机构在这里扎堆,高档食肆纷纷进驻,以时装设计、印刷、平面设计、广告公司、动漫、网络游戏公司甚至企管咨询公司、媒体公司为主体的创意工业基地初步形成,物流基地也已形成集聚效应。昔日的鱼塘早已变身为融高科技产业、金融、物流、创意产业、餐饮及配套地产等于一体的新兴城区,一座5万人的科技城。
中外总部共同做大效益“蛋糕”
外资经营本土化,内资经营国际化,福田总部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外资部企业共同做大效益蛋糕。2005年福田辖区地、国两税收入188.07亿元,其中有近五成来自纳税百强榜中的总部大企业。中外总部企业在辖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举足轻重。
外资总部企业居主要地位。福田区总部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三大类型,以外商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内资总部企业71家,实现增加值34.0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1.0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7.1%和27.0%,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所占份额最大,增加值所占比重达58.4%;港澳台总部企业14家,实现增加值23.5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0.54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5.6%和14.4%;外商总部企业29家,实现增加值34.2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28.4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7.3%和58.6%。
总部企业领军各行业,总部经济成为拉动福田效益的重要力量。工业中电子与信息产品总部企业份额最大。在联想信息公司、开发科技公司和三星视界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工业总部企业占据福田区工业经济的“龙头”地位。上半年工业总部企业增加值4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占总部企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为27.6%。
世界500强总部企业实力雄厚,到目前为止入驻中心区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69家。福田区纳入统计监测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企业24家,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1.81亿元,占全部总部企业增加值的27.5%,占本区生产总值的8.3%;实现营业收入339.47亿元,占总额的45.9%。其中,以工业总部企业所占份额最大,实现增加值39.36亿元,营业收入305.10亿元,分别占500强投资企业的91.1%和89.9%。
商业中连锁经营总部企业发展迅速,占主导地位,表明福田商业正朝着品牌化、连锁化的现代模式转型。天虹公司、岁宝公司和顺电公司等本土商业品牌的不断成长壮大,家乐福公司和麦当劳公司等区外品牌的安家落户,使福田这一购物天堂焕发勃勃生机。上半年福田区23家商业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88.36亿元,创造增加值14.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占总部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8%;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32.0%。
本土型总部成长壮大
地区型总部发挥主要支撑作用。福田区总部企业按区域分为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企业、中国公司总部企业、地区型总部企业三大类型,以地区型总部企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最大。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企业24家,实现增加值41.8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39.4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7.5%和45.9%;中国公司总部企业4家,实现增加值1.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2%和0.3%;地区型总部企业111家,实现增加值108.4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97.4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71.3%和53.8%。
新型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总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深圳CBD所在地,福田区凭借经济、社会、区位、体制、政策和环境等一系列优势吸引了企业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落户,如中国移动、广东移动、中国联通、广东电信等大型通信企业深圳分公司均入驻深圳中心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会展中心如虎添翼。广告、中介、法律、审计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21.98亿元,占总部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5%,增长11.0%;上缴税金9.41亿元,增长11.6%。
物流业发展稳健。由于良好的总部环境,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COSCO、中国外运集团、全球商务运营商雷格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深圳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远洋物流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把总部放在福田。福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占总部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增长12.7%;税收收入1.01亿元,增长3.7%;营业收入25.27亿元,同比微升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