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无锡锡山,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面临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原生态消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核心提示
无锡锡山创造了“苏南模式”后,历经20年的经济发展。
但在当地经济迅猛突进时,锡山的生态、人文环境却面临着巨大压力。9月17日,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在一个会议上,要求对“苏南模式”造成的严重污染进行“痛定思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5年规划。
锡山又将开始探索一条治愈“苏南模式”后遗症的未来之路。
芙蓉桥下的这条河,正在修建新的排污管道,以缓解因经济发展所增加的排污需求。本报记者孙勇杰摄
本报记者孙勇杰江苏无锡报道
锡山出租车司机张志华不习惯开慢车。他说,锡山的出租车总是开得很快,“慢了,会挡人家财路。”
锡山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慢不下来。
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形成的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锡山经济高速发展已有20多年。
它作为无锡一个区,在2005年底的生产总值达到182.5亿元。
锡山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2元,从经济的层面上讲,锡山已经总体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而在“苏南模式”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锡山环境的污染、能源消耗以及人文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同样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蔓延。
能源、土地资源紧缺
锡山是个资源缺乏的区域,苏南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使得土地、能源等资源进一步紧张。
“现在土地那么紧张,像我们这样的小村落,在整个(锡山)开发区里,也没有多少了。”10月13日,锡山开发区,正在重修的云林路南头,家门口斜朝大路的李峰奇,眼睛盯着桌上的麻将牌,很平静地说。
“我们也住不多久了,你看我们已经是‘城市包围农村了嘛’。”忙着搓麻的李峰奇,有些心不在焉地说,反正迟早也得搬,现在自己新盖栋房子要五六十万,搬进安置小区,也不是什么坏事。
李峰奇说这话的时候,他3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空地上,愉快地推着个古老的玩具“木轱辘”。在锡山,也只有这样不谙世事的孩子,还没体会到土地的金贵。
近些日子,锡山区政府公共信息网上的显要位置,一直挂着9月16日发布的,关于适用《无锡市锡山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
为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锡山也奉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
根据锡山政府信息,锡山区已经将下属的12个乡镇合并成了7个,下属行政村也进行了大规模合并。
“锡山可供开发的土地并不多,土地的约束也已越来越明显。”锡山区政府办公室王洪执说,目前锡山不多的剩余土地资源,已经由无锡市和锡山区两级政府统一划拨。
“锡山是一个缺资源、缺能源的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越来越严峻。”在这篇探讨“锡山发展前瞻”的文章里,王洪对资源的紧缺进行了例证。
“2004年锡山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消耗标准煤149.6万吨,增幅达到了27.2%;电力14.45亿千瓦/时,增幅37.2%。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增长速度,到2010年锡山煤炭消耗将达631.1万吨、电力消耗96.38亿千瓦/时。”
“这样一个区域,要耗那么多的煤、那么多的电,不仅受资源的约束,还要受交通运输条件约束。”王洪不无忧虑地说。
脆弱的生态环境
随着锡山人口密度的增大,当地生态环境的支持力已达到极限。
“这条路动工都快一年了,老是修不好。”10月14日下午,离原八士镇政府不远的芙蓉村口,李红霞站在自家小店门口叹了口气。
让她发愁的不光是尘土飞扬的路,影响了她小饭馆的生意,还有铺在路边两条老是修不好的下水道。
“这几年,村镇合并,原来在开发区那边的村民,也迁到了这边来,加上村里的几个工厂,现在污水都没地方排了。”李红霞说,现在村里专门砌了个污水池,专门用来蓄污水,以后就靠门前下水道,把污水排到村北芙蓉桥下的那条河里去。
锡山政府办公室王海峰对锡山的环境问题做过研究。
他说,在锡山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乡镇和农村的统筹规划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穿越锡山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北兴塘河和老兴塘河已经严重污染,“根据国家较为通用的判别水资源紧缺度的标准,(锡山)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王海峰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锡山生态环境的支撑力已相当有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以乡镇企业为主角;90年代中期以来,苏南各地普遍走上依赖外资发展加工工业的路子。但是目前看来,这两个阶段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9月19日,本报发表的《经济增长不能压倒其他价值》中指出。
“锡山人口密度比较大,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比较脆弱,如何使我们的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比较艰巨的。”10月11日,锡山区委书记徐劼表示。
同时,徐劼表示,环保工作在锡山才刚刚起步,“问题突出,形势严峻,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十一五’发展全过程。”
消逝水乡成为世界工厂
城镇化的日益发展,导致水乡的原生态文化在逐步消失,它开始转变为世界工厂。
“20年前,这里方圆几十里,都是田地,有好几个村子呢,现在就剩这一小片喽。”
10月13日,钱福增老汉,坐在已经没了源头的小河边,一边钓鱼一边回忆往昔。
钱老汉面前的小河,把现在还住着三四十户人家的施家庄分成了南北两半,深棕色的河水有点怪味,偶尔还有临河的村民,在河里浆洗衣物。
然而,这块被整齐划一的工厂和刚刚建成的小区包围的“世外桃源”,也很快会消逝得了无踪迹。
“人为地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将可能极大改变苏南人原有的生活方式,甚至富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村镇将逐渐消失。”北京学者秋风对苏南模式压倒其它价值的现象深感优虑。
“鱼米之乡?快没大米喽。”10月14日,芙蓉村老街上,张建丽站在自家的粮店门口说。她旁边的墙上,挂着个简易的招牌,上面写着“正宗本地大米”,而在她的店里,多是袋装的东北大米。
锡山区副区长黄宪辉曾表示,目前锡山正在努力创建“阿炳”文化品牌,并不断开发区内文化旅游景点和发掘古代文化遗址。
但是,失去江南水乡生态背景的旅游景点和刻意的文化建设,并没有获得民间和学者们的认同。
“建成一座现代工业重镇,也许只需要二三十年时间,但小桥流水的江南乡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却是由千百年历史积淀而成。这自然环境之外,人文环境的代价是否也值得深思?”当鱼米之乡正在转化成世界工厂的时候,9月22日,吴焰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时评如是说。
治疗“苏南模式”后遗症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苏南模式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苏南模式反映的苏南农村初期工业化,是一种弱质工业化。”著名学者毕诗成如此评价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苏南经济出现明显回落以后,众多学者已经开始探讨苏南模式的症结所在,不少人甚至下了苏南模式已经终结的定论。
但是作为被社会接受的成功模式,而且也完全符合“唯GDP至上”的苏南模式价值观念,却被许多地方政府遵循着。
在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政府方面也倾向于通过创新,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协调,加快从相对独立的农村区向新城区的转型。”2005年,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等领导曾多次到锡山调研,要求锡山要走出“新苏南模式”。
“锡山人的体内流淌着创新的血液。”9月12日,锡山区委书记徐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锡山未来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区域、社会三个转型,其中首要的经济转型就是创新苏南模式。
为了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锡山的下一轮对外开放必须与转变锡山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利用外资领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锡山政府办公室王洪在探讨“锡山发展前瞻”的文章里提到。
同时,“治理污染的根本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10月11日,锡山区委书记徐劼表示,现在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锡山区也具备了治理污染的客观条件,要加快提升发展污染少或没有污染的产业,并加快淘汰一些污染型的企业。
锡山政府办公室汪海峰在探讨“锡山加快城市化”的文章中指出,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当中,“现有的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烙印,消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医保、养老,以及搬进安置小区以后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顾虑还比较多。
苏南之痛并非单单痛在苏南,“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杠杆撬动,那些学习‘苏南模式’的地区不会悬崖勒马”,学者毕诗成在研究中指出,“(他们)只会继续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会继续在‘痛并向上’的路子上寻求发展的快感。”
毕诗成还表示,如何在苏南模式反思这个拐点注入更多可以触摸的力量,推动那些学习苏南模式的地方,做到“科学发展”,仍旧是个大问题。
■名词解释
关键词:乡镇企业、小城镇集体经济
“苏南模式”就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和工业,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从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型,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
它的经济作用是,借助大城市的市场环境,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乡镇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王永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