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传]全锋,北京军区某油料仓库主任。1985年7月毕业于后勤工程学院,2006年1月获国防大学军事学硕士学位;先后获全军25年以上无业务等级事故先进个人、军区联勤部从严治军先进个人、优秀团级单位主官等荣誉,荣立三等功一次。
油料保障实现新的跨越
1985年7月,全锋以优异成绩从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军区某油料仓库,担任油料计划、统计、决算等工作的业务处助理工程师。该仓库油料收发量大,作业频繁,按照日清月结的要求,每天下班后要耗费2个小时进行数据统计。面对一堆堆收发单据,全锋萌发了用电脑进行统计决算的想法。
说干就干,全锋利用当时仓库仅有的一台电脑开始攻关。他一边向专家请教,一边反复试验摸索。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设计完成了油料统计决算系统,1天的油料统计仅需10多分钟就能做完,1年的油料统计决算仅需一两天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这一系统随后被推广使用。
当时,仓库各加油站使用机械加油机,从领票到加油全部靠手动完成,速度慢,效率低。何不运用电脑提高工作效率呢?全锋又琢磨上了。经过两年攻关,加油站监控及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研制成功,电动加油机在加油站广泛使用,首次实现了加油自动化,油料保障方式实现了从手动到自动的跨越。1997年9月,经总部专家组验收,该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油料保障进入“卡”的时代
在油料供应站数据中心,记者看到,仅凭一张卡,加油员轻点鼠标,瞬间就能完成核对、加注、数据统计传输和油料决算等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电话卡、银行卡……上世纪90年代末,社会生活已悄然走进了‘卡’的时代。在时代的挑战面前,我萌发了在油料保障系统实行IC卡加油的念头。”全锋说,虽然从理论上讲IC卡加油是可行的,但由于部队油料供应管理与其他行业差别很大,困难很多。特别是仓库担负着驻京部队油料供应保障的特殊使命,责任更大。
“完成任务可以有很多种手段,但我追求用最简单的方法。”时任业务处处长的全锋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上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很快批准立项,安排经费,组成专门队伍进行研发试验。经过两年努力,“北京地区军车加油IC卡控制与管理系统技术”实现了预期的功能。2003年,IC卡自动加油控制与管理系统向全军推广,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初,被任命为仓库主任的全锋又把目光投向了油库工作的“心脏”——收油泵房。经过一番论证和筹建,一座全军一流的数控变频地面泵站于年底建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负压进油的收油模式,使收油时间缩短了1/3。
油料保障插上信息化翅膀
2005年11月,没有预先通知,面对突然设置的课目,该仓库某项应急演练在总部检查组面前展开。令全锋没想到的是:消防力量未在规定时间到达预设地点,演练人员集中速度慢,演练展开后出水不及时,演练未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在全锋的硕士论文《关于后勤转型的探讨》中看到了他对这次“走麦城”的思考:提高仓库信息化建设水平,更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否则装备的科技效益就很难发挥。为使油料保障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精确化,全锋又把油料保障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作为提高保障能力的突破口。
为此,全锋带领大家一方面从完善仓库信息平台入手,对各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针对油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把消防报警系统升级改造作为重点,实现了消防报警、处置的可视化,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从加强制度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入手,完善了战备应急处置机制、安全奖惩及安全检查复核公示制度等,并指导所属供应站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同时,仓库还建设了后方油库信息平台,整合了电视监控、油罐测量等9个子系统,实现了可视动态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以及网上数据分析处理、油料决算、指标下拨等,提高了保障效能。今年,该仓库顺利跨入全军一级油库标兵单位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