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孟分别以6.5万元和15万元买下了“汝窑”小胆瓶(上图)和“明代民窑”青花海水绥带大瓶(左图)。但经景德镇市价格认证中心认证,这两件瓷器加起来仅值1.18万元。
文/图 本报记者柯学东、胡瑛
每天早上西关古玩城开市的时候,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路总会出现一些来这里“捡漏”的收藏爱好者。在这个充斥赝品的市场里,这些人能否买到真正的“老”东西,全凭自己的眼力。
根据古玩行的老规矩,古玩这东西似乎不讲究“三包”(包退、包换、包赔),也不讲究打假。在这里,规矩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东西是真是假,全凭买方“眼力”判断。正所谓“名利场恶善不分考世人,古玩城真假难辨考买家。”
但是,偏偏就有一个“打眼”(看走眼)了的新手向这个老行规发起了挑战,并且打起了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的官司。日前,该案已经在越秀区法院立案,古玩市场的诚信问题也因此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发起这场赝品官司的人是深圳一位从业多年的律师。此人40岁出头,是东北人,从小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为人豪爽,由于姓孟,朋友都称呼他为“老孟”。
老孟去年4月份才开始玩起收藏,算是绝对的新手,但他却从此着了迷。老孟经常从深圳开车来到广州逛西关古玩城。
2005年初,老孟在古玩城里认识了吴某。当时吴某在古玩城里开有铺面,主要经营瓷器,自称是全广州收藏之最,有近30年的古董收藏经历和多年古玩经营经验,还是荔湾区收藏家协会会员,鉴赏能力颇高。
吴某曾经多次帮着老孟鉴别瓷器,遇到老孟“打眼”的时候,他还帮着找卖主退货。其间,吴某告诉老孟,他摆在铺面上的东西一般都是低档货,新的多,老的少,家中才有真品和一些精品。
低价买到“汝窑”瓷器
2005年6月,吴某在家里给老孟重点推介了一樽青釉小胆瓶,并说是宋代的汝窑瓷器,有近900年的历史。据吴当时的介绍,这樽小胆瓶,釉色像湖水一样美丽,非常滋润,是典型宋代造型,东西是出土的,绝对没有问题。为此,吴为小胆瓶开价80万元。
此外,吴某还向老孟推介了一樽青花海水绥带大瓶,说是明代的民窑产品,是当时出口的瓷器,而且是窑藏出土的,开价200万元。
老孟一开始不敢贸然相信吴的话,回到深圳后,他买了一堆介绍古瓷器的书籍,发现吴所说的与书上记载的基本相符,这才动了买的念头。
2005年8月19日,经过多次讨价还价之后,老孟最终分别以6.5万元和15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汝窑”小胆瓶和“明代民窑”青花海水绥带大瓶。双方当场钱货两清。
“汝窑”原来只是仿制品
两件“宝贝”买回家后的一周,老孟邀请朋友到家鉴赏,但朋友的观点让他心凉了一大截:这两件瓷器全是赝品,是现代仿制的!为此,老孟再上网查相关文章和对照相关瓷器书籍,也对两件古玩产生了怀疑。
去年8月25日,老孟再次打电话给吴某,提出两件古玩是现代仿品的质疑,但吴某仍坚持青釉小胆瓶是宋代的,是出土的,绝对没问题。
但老孟还是不放心,去年12月20日,他将两件“古董”委托给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结果是,两件“古董”均是现代仿品;今年4月份,景德镇市价格认证中心也对两件仿品进行了价格认证,结果两件瓷器加起来仅为1.18万元。
新手挑战古玩买卖行规
老孟说,作为古玩新手,他也知道有“打眼”的时候,交学费在所难免,因此他一开始并不准备打官司,愿意折扣后退货。经过多次交涉,老孟同意以15万元的价格退货,但吴某却不同意。“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买了赝品就不能退?”老孟说。
吴某说,他之所以不退货是因为他从没有向老孟作出过任何的“包真”诺言,“否则的话,价格肯定不只21.5万元。”而且,“古玩行业向来是‘不包真’的,连正式的拍卖会也‘不包真’。”
“可以说,几百年来,赝品是古玩行业的一大特色。靠眼力是行规,谁都有‘走眼’的时候,如果买了赝品都要退,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赝品了。”
吴还称,老孟在购买那两件瓷器前,前后3个月来到他家观摩、鉴赏,其间还用放大镜仔细查看过,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依靠自己的“眼力”才决定购买的。
不过,吴某承认,他现在仍认为两件瓷器是“老”的,所以当初他才从别人手上买来。
据了解,在古玩这个行当,有着靠“眼力”吃饭的行规,这里没有商品的“三包”(包退、包换、包赔),更不存在打假,“打眼”了就自认倒霉似乎是潜规则。
但作为律师,老孟不信邪,他不相信古玩市场在法律上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因此,老孟坚决要打这场官司,算是向古玩买卖的潜规则宣战,也算是一场带有公益色彩的官司。
今年10月12日,老孟一纸诉状把吴某告上越秀区法院,要求法院认定这起买卖行为无效,吴某退还21.5万元及其利息。
记者在西关古玩城采访时了解到,许多古玩店的老板都在密切关注着孟、吴之间的官司,理由很简单,该案的结果可能对这个行业以后的经营规则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大多数西关古玩商家也对吴某的不诚信行为持谴责态度。吴某在古玩城的生意也无法继续下去,现其铺面已关闭。
法律与行规的较量,结果究竟会怎样?本报将继续关注。
自己选的就不能退?
老孟说,吴某在出售两件瓷器之前,多次强调它们是宋、明时代的“老东西”,正是在这一误导下,他才作出购买的决定。这在《民法》上属于“重大误解”,是可取消的民事行为。
不过,吴某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认为,他并没有许诺过保证瓷器就是宋代或明代的东西,他的说法也只是提供了自己个人的意见而已,并没有对两件瓷器最终定性。“即使是一流的鉴定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何况是普通的收藏者。”吴某说。
吴某还强调,“古玩交易讲的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东西是真是假,卖方的意见只是参考。你觉得值就买。至于买的东西究竟是真是假,全凭你的眼力。东西好坏都是自己选的,没有退货的道理。这就是古玩交易多年的规则,不能不遵守。”
收藏乐趣在真假难辨中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收藏爱好者达60万人以上,而广州更是广东省古玩商的聚集处,西关古玩城、带河路源胜西街、文德路等地都是在圈内比较有名气的古玩买卖场所。
日前,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处古玩商铺,发现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古玩市场一样,广州的古玩市场也同样充斥着各类赝品。记者随意走进一家古玩店,这家店店面不大,被各种古董塞得满满当当。记者拿起摆在桌子上的一个看上去很陈旧的花瓶,老板马上说:“这是老的。”记者问老板店中最贵的是什么宝贝,老板指着放在玻璃柜里的一个瓷花瓶说:“这件是宋代的,20万。”
“谁都知道古玩市场真假莫辨。‘下了水’的人,哪个没有高价买赝品的经历?而赔钱之后仍能坚持,也多是因为尝过‘捡漏’的甜头。”荔湾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叶雷这样说,现在的文物“真假难辨”,但同时收藏的乐趣也在这“真假难辨”之中,要想规避风险,就要求收藏者要不断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并且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能急功近利。
“那位孟先生就有点急功近利了,如果他头脑清醒一点就不会这样做。想一想,要价几百万元的东西,他以20多万元就能买到,这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古玩商自建自律机制
目前,老孟已有了退出收藏行业的念头,据记者了解,老孟的退出实际上并不是个案,由于国内古玩行业诚信的严重缺失,今年以来,古玩爱好者开始出现了流失的趋势。
西关古玩城一位陈姓的老板告诉记者,古玩城内很多铺面今年的生意冷清了很多。生意难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关于这个圈子的负面报道太多,导致收藏者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就是部分没有诚信的古玩商只图短期效益,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陈老板承认,像老孟这样的人,事业有成,小有积蓄,加上对收藏有爱好,本来都是他们的潜在客户,但这次的遭遇无疑会打击他继续把玩古董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古玩商是在自掘行业坟墓。
种种迹象表明,古玩市场的诚信缺失已经影响到了古玩商自身的利益,显然,他们自己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记者在采访期间了解到,今年年初,几十位西关古玩商自行发起制定了《西关古玩城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可以看作是古玩行业对一些古老行规的自行修改。
《公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引进“诚信机制”,它要求古玩商明白、真实地在商品上标注古董、艺术品、赝品或者仿制品等身份,亮出真底牌。
据了解,与西关古玩城行业自律行动同步的是,国内不少文物拍卖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诚信形象,也一改惯例,提出了“包真”的诺言,声称“一旦买家发现古董是赝品,拍卖行负责原价退还”。
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加入这一公约的还是少数古玩商,该行业的自律行动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手记
民间收藏需要
特别规则吗?
真与假,是民间收藏最为敏感的话题。近年来,我国民间收藏迅猛发展,“造假也日益让专家看花了眼”。但是,目前收藏界、法律界对如何处理这类交易纠纷,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分歧,在司法操作上也有很多不同。古玩行业规范的缺位似乎是个现实。
2002年3月,一德国人在北京买下5幅名画,后来发现全是赝品。法院最后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判决卖方双倍返还购画款。
但是此案至今仍留有争议,古玩界的人认为,买古玩是一种投资行为,并不是消费,因此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古玩就是一种投资,是博彩,本身就有风险。”
2003年,湖北省某古玩商以39000元向罗某出售10多件藏品。后来罗某发现藏品全是假的以后报了案。当地公安机关以诈骗巨额财物罪将此商贩逮捕,经法院审理被判刑。
对于法律的制裁,古玩界很多人持有尖锐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古往今来藏市上有赝品是正常现象,捡漏、打眼也是一种乐趣,对于赝品纠纷他们更愿意按照惯例解决。如果强力的行政、司法打假手段进入这一行业,那么必将导致它的彻底萎靡。那么,古玩界真能在法律之外拥有特别游戏规则吗?
答案实际上是显而易见的。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对古玩交易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但它作为民事行为中的一种,《民法通则》、《合同法》同样可以规范。在这一点上,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但是,古玩行业的确有其特殊性,游戏规则的制定也必须符合民间收藏的实际,这实际上是一个考验立法界智慧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