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雪筠通讯员王吉明)渔业增殖放流是我市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3年起,我市已连续4年实施了增殖放流,累计放流渔业苗种数超过8亿尾(只),数量居全省首位。目前,我市连续几年大规模增殖放流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据了解,今年秋季全市对虾、海蜇、梭子蟹等主要放流品种的平均单船日产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其中梭子蟹增长40%以上。
近年来,随着渔船捕捞马力的不断增长,我市近海渔业资源一直处于持续、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状态,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珍贵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衰退,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渤海区历来是对虾的主产区,然而近年来,我市却连续几年捕捞不着野生对虾了,海中的对虾资源已近乎枯竭。”市渔技站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为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尽快恢复近海渔业资源,我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行动,自2003年以来,全市连续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海洋增殖放流,仅今年就在双岛湾、小石岛、爱伦湾、靖海湾、五垒岛湾、乳山湾、白沙湾等海域放流中国对虾12500万尾、车虾7000万尾、海蜇2500万只、梭子蟹2500万只、牙鲆鱼135万尾、海参140万头,总计放流数量近2.5亿尾(只)。
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效果开始显现。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秋季,我市对虾、海蜇、梭子蟹等增殖品种的回捕产量明显增加。“以海蜇为例,全市投入海蜇生产的渔船在800艘左右,一般渔船日产在200到300公斤之间,高的达到500公斤,捕捞个体一般在2到4公斤,产量比去年增加20%以上,特别是靖海湾,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海蜇汛期。另外,较往年相比,今年海蜇分布区域广,回捕持续时间也延长了近20天,全市平均单船增收近3万元。”这位工作人员称。他告诉记者,除了海蜇外,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增殖放流主要品种的产量也出现了明显增长。目前,全市共投入捕捞渔船1000多艘,一般渔船日产量在30———40公斤,高的可达到100公斤,个体平均长12cm左右。目前由于回捕生产还在进行之中,最终产量还未进行统计,但从目前的生产情况看,增长幅度肯定在20%以上。而深受市民喜爱的梭子蟹回捕情况更好,从乳山市的回捕情况看,单船平均日产量在60公斤左右,同比增长近40%。
“比产量增长更令人可喜的是,过去春季很少能捕捞到对虾、梭子蟹,但是今年春天不少渔民都时有捕获,说明增殖放流除了有效提高了当年的捕捞产量外,还为大海增加、留存了相当一部分虾、蟹亲体,这些亲体可在以后若干年不断地产生增殖效果,在有力地促进渔业资源恢复的同时,更有利于海洋生态平衡的恢复。”这位工作人员称,大批增殖品种的投放,还进一步完善了上下游品种之间的食物链条,提高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这对于渔业乃至整个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量的增长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据渔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介绍,增殖放流的综合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20左右,按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3000万元估算,增殖放流一项可直接增加渔业经济收入6亿元,其中仅今年就可增收2亿元。
据悉,今后我市还将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近海增殖放流的规模和品种,争取通过增殖放流和其他手段,早日恢复“蟹肥虾美鱼满仓”的黄金渔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