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北京和谐社会指数看哪些指标?
社会主体主观诉求以问卷调查取得数据,评价体系分三大类含8个亚类20个指标。
幸福指数北京首次公布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发展情况,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 针对北京市如何编制社会和谐指数这一问题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
借鉴“社会安全阀”理念
问:为什么要编制这一指数?
于秀琴:2005年,北京市统计局进行了和谐社会指数课题的研究,探索建立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展情况,目的主要是反映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主导作用,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指数编制依据党和政府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论述,同时,借鉴社会学的“社会安全阀”理念,以此指导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设。“社会安全阀理论”强调政府及社会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上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保持开放、有序、灵活、包容的状态。
以问卷调查取得数据
问:和谐社会指数都包含哪些内容?
于秀琴: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三个大类:一是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二是反映社会主体主观诉求的指标;三是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的指标。其中第一、三大类均为客观指标,共包括8个亚类20个指标;第二类是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数据。
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每个亚类又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指标。在社会冲突客观现状大类中分为贫富差距、社会安定和环境资源三个亚类。其中贫富差距又细化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和城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三个指标。社会安定细化为刑事案件立案数、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生产安全死亡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四个指标。环境资源细化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万元GDP能耗和环保投资指数三个指标。
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大类中,设有社会保障、舆情反映、民主法治、社会应急、社区控制共五个亚类。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享受低保人群占社会救济对象比重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本市借读人数四个指标。舆情反映则是信访部门接待集体访批次指标。民主法治细分为村委会选举选民参选率和万人拥有警察数。社会应急细分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和交通拥堵报警数量。社区控制具体为万人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
市民主观感受纳入指标
问:社会主体的主观诉求怎样统计?
于秀琴:主观感受调查作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观指标,北京受到以往年度调查空缺的影响,尚未参与最终指数的计算。作为最终验证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结果的客观性,民意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北京市统计局开展了以“国民主观幸福感”为主题的民意调查,旨在考察市民对北京市和谐社会的认可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和谐社会的认同感比较客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大多数市民对北京有较强的归属感。
社会主体的主观诉求大类细分为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相对剥夺感、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幸福感、社区归属感六个指标。
对北京市和谐社会建设的看法和信心,46.9%的被调查者认同“北京市是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认为一般的占42.9%;当被问及“实现和谐社会的信心”时,70.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信心。可见,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大多被调查者持乐观态度。
同时,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北京有较强的归属感,77.2%的被调查者表示“我喜欢北京,愿意生活在这里”;92.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会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是帮助别人”。
构建和谐北京任务艰巨
问: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发展趋势如何?
于秀琴:在通过一系列数据测算出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的同时,北京市统计局辅之以民意调查,作为判断市民对和谐社会主观感受的重要依据。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监测结果表明:
1.北京市社会发展总体和谐。根据社会冲突客观现状和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两项客观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分别为100.62、113.29、111.56、115.96和116.25点。“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表明和谐社会总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
2.社会协调机制效果明显。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由2001年的100.96稳步上升到2005年的137.05点,年均上升7.41点。说明社会保障、舆情反映、民主法治、应急系统、社区管理等机制的运作效果明显,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社会稳定、正常的运转。
总体上看,北京市社会发展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构建和谐北京的任务还很艰巨。(记者李霞)(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