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0年前的那个10月,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了抗日救亡的前线。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虽然,这支红色的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
70年过去,鲁迅先生的预言早已被历史所证明。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今天和未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点燃,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够阻止信念的步伐
长征路,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张震将军长征中在红3军团10团任营长。老人回忆血战湘江时说,战斗最激烈的11月30日,团长沈述清牺牲,几个小时后,继任团长杜宗美也阵亡了……
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岸边的一座又一座山头。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的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
唐进新所说的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这是许多老红军至今难以忘怀的地方。老红军李中权的4位亲人就死在了草地中。老人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
这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翻过了雪山、穿过了草地……正是这样的磨砺,产生了伟大的军队、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奇迹。
一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航道,再大的浪涛也无法阻挡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向前
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路上。这,就是大渡河。
1863年五六月间,就是这条河挡住了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的去路。72年后的同一个季节,蒋介石在大渡河布下了20万大军,企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此时的中央红军只剩2万余人。如果仅仅在5个月之前,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也许能够得逞———湘江之战,由于错误指挥,中央红军险些全军覆没。但现在,党和红军已经选择了正确的领路人,随着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那支灵活机动、敢打必胜的红军又回来了。
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枪林弹雨中,驾着从敌人手里夺回的小船,17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
但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过大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奔袭到几百里外的泸定桥,在敌人还未来得及毁掉这座桥时,22名突击队员已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
相隔72年,两支走过同样道路的队伍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历史的昭示在于,在党和红军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终于在痛定思痛之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之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长征,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3万:40万,面对长征以来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局面,重新把舵的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长征,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与公认,提供了广阔舞台。”军事科学院教授姚有志认为,正是通过长征,全党全军真正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和他的军事思想。
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长征,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兵关系、军民关系……
长征途中,党的领袖与普通的红军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担任过红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生前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后来担任过四川省委书记的天宝,就是那时起踏上革命征程的。
参加红军的情景,仍清晰地印在这位89岁的藏族老人脑海中。1935年,红军来到川西阿坝,当地群众受谣言蒙蔽四处躲避。后来他们发现,这支被称作“红军”的队伍,宁冒风雪冰霜,也不住进寺院和民房。“红军真是穷人的队伍啊!”老人说,从那时起,他就下定了跟着党和红军走的决心。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说,红军的模范行动,使沿途的2亿群众耳目一新,懂得了“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一旦长征的精神注入血液,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
在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奠基陕北的第3年,史沫特莱来到了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这位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充满信心地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鬼子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平型关之战进攻号的老红军强勇还清楚地记得,“激战一天,歼敌1000余人,缴获的呢子大衣够115师每人一件。”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没有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然而,骄横的日军忽视了这是一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钢铁队伍。经过长征考验,他们的意志、毅力,他们的信念和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曾思玉将军回忆,抗战爆发后,连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
长征路上,走出了党和军队的一代精英;走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代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前者在长征中被确立为党和红军的实际核心后,用不到15年的时间,率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新中国。后者用了几乎相同的时间,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70年过去,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正带着他们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离去。但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于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的外国人,沿着红军的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的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而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则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的时候,聂帅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会盟的大凉山中。
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
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中。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黑龙江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