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际台台长王庚年宣布,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国际台公开招聘10名专职驻外记者。据了解,这是中央新闻媒体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驻外记者人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经过65年的发展,国际台已成为拥有面向境内外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传统媒体业务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业务的综合性现代媒体。目前在世界各重要地区建有32个驻外记者站。
中宣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国内10多家著名媒体和网站的代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台台长、总编辑王庚年。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聘专职驻外记者的原因及国际台的发展情况?
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目前使用43种语言(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全世界广播。截至2005年底,每天累计播出节目时数已达1035小时,全年共收到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217万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世界各大洲及港澳地区建有32个驻外记者站,并在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有记者站,拥有庞大的信息网。
(上接A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是中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由43种文字、48种语言音频节目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实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这个战略构想需要坚实的人才保证,加速建设一支政治可靠、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符合对外广播事业发展需要的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着国际广播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关系着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
根据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外宣工作的任务,配合大外宣格局建设和实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目标,需要打造一支反应迅速、视野独特、业务精良的驻外记者队伍。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岗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以新闻敏感性强、角度新、发稿速度快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国际报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适应国际广播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国际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专职驻外记者。条件优秀者可担任首席记者,户口不限。热烈欢迎有志于国际传播事业的同志们加入国际台!记者:贵台对聘用记者有什么要求?王庚年:基本要求:
1.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有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对国际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中文功底扎实,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精通一门外语,口语熟练,熟悉两门外语者优先;
4.年龄45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长期驻外工作的在职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记者:报名的时间和方式是怎样的?王庚年:1、报名时间:2006年9月27日至11月15日;
2、报名方式:分为网上报名、来函报名和推荐报名。
(1)网上报名:应聘者可登陆国际在线(www.cri.cn)在线填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招聘驻外记者报名表》。相关资料另行邮寄。
(2)来函报名:应聘者登陆国际在线下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招聘驻外记者报名表》,填写后连同相关资料邮寄至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干部管理处,邮政编码为100040。
记者:你们将在什么时间公布招聘结果?
王庚年:1.2006年11月30日前未接到考试通知者,视为未通过资格审查,个人资料封存,恕不退还;
2.2007年2月18日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www.cri.cn)公布招聘结果。
记者:这次招聘的专职驻外记者,是否都派往热点地区?另外,随着国际台事业的发展,面向社会海选招聘专职驻外记者是否会成为国际台发展的常态?
王庚年:我们选择记者站,肯定不仅仅是热点地区。而且将来记者是轮流的,4年一换。当然,还有机动采访,比如说突发事件,如果驻站记者人手不够的话,我们会派出临时采访力量,这些记者会优先,因为他们有语言的优势,有新闻报道经验,同时对国际问题有所研究,他们是首选,这些记者将会承担这样的使命。
至于这种方式,今年是第一次,我想将来会成为一种经常的方式。当然,不一定是固定的方式。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会采取类似招聘的方式,不仅仅是驻外记者,我们其他的急需人才,也会用招聘的方式。
招聘方式是见效快、成本低的方式,我们愿意把我们的经验和思考公布出来和大家分享。如果更多的单位能够采用这种方式,对我们整个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促进,我们自己会继续做,凡是我们急需的人才都有可能采用,包括分配、包括选调,包括招聘,包括交流各种方式使我们的人才队伍血液常新,使我们的机制更活,将来还会有这种方式。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在音频、视频、图像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你们对驻外记者有什么要求?最看中的是什么?
王庚年:应该说我们的应聘条件都是硬件,比较明确的,是基础条件,必须达到的,这是门槛。其他的业务专长,肯定是一个艺多不压身,凡是多一门手艺的优先,至于会什么手艺,越多越好。有些技能还可以培训,比如说摄像、在电脑上进行语音视频的加工,进行编辑、传输等,进了门槛以后,很多东西可以学的。
记者:在当前国际报道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国外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记者队伍,现在国际广播电台打造专职的驻外记者队伍,是不是你们和国外竞争的战略之一?
王庚年:您刚才提的问题正是我们考虑的,我们之所以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就是深深意识到在国际的舆论竞争中,我们还处于弱势。如果想争得一席之地,如果想在竞争中能够压住别人或者压倒别人的声音,必须自身的功夫要强。自身的功夫要强,首先要有人,人的素质是决定因素。国际广播电台怎么样和西方的媒体,比如说美国之音,比如说BBC,在同台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才有可能去竞争。所以,我们的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记者素质,这是我们公开招聘的一个出发点。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