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18日电(张东明、李玲)金秋十月,安徽省马鞍山市披上了节日盛装,迎来建市50周年。而此前这个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便是送给建市50周年纪念的一份厚礼。
据了解,马鞍山市成为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第一个拥有此“光环”的城市。 “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面对目前马鞍山“半城湖光半城山”的市容市貌,谁会想到:这座以钢铁工业为主体、工业“三废”排放曾居全省各市之首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一度被工业污染所困扰呢?
让污染成为历史、让“灰城”变为“绿都”,这是马鞍山人民的不懈追求,更是决策者们的战略选择。马鞍山的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百姓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招商引资中设立“绿色门槛”,严禁高污染、高能耗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治理的项目,就是每天生产黄金也坚决不能上。”现任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态度十分明朗。
2003年,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把县区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并作为奖惩任用的依据之一,党政官员的政绩观开始由侧重经济增长向追求“绿色GDP”方向转变。市长姚玉舟强调:“不讲环保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抓环保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管环保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进入新世纪,马鞍山市花巨资对环境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治理和建设。占全市污染负荷80%左右的马钢股份公司先后投入8.8亿元资金,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使肆虐城市天空数十年的“黄龙”彻底消失,使吨钢综合能耗水平位列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城市第3位、水耗处于大型钢铁企业先进水平。随着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和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改造完善,马鞍山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8%。
坐落在城区中心、面积82公顷的雨山湖是个人工湖,也是这座城市“璀璨的明珠”。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涌入,远远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使水体长期富营养化,水质多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明珠”逐渐失去了风采。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为改善雨山湖水质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先后投入3亿多元实施截流、截污、清淤、换水、驳岸、亮化等工程,将水体质量由劣五类提升到四类,恢复了其游览观赏、蓄水防洪、调节生态的功能,极大地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如今的雨山湖碧波荡漾、姿态万千、诗意盎然。
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6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13万元,财政收入61.1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1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世界500强的法国圣戈班公司近年来一直在马鞍山不断增资扩股,集团总裁更西先生说:“这里不仅行政效率高,生产生活环境也十分令人满意,我对这里有信心。”青岛啤酒、格力、蒙牛等许多大公司和知名企业也纷纷前来投资发展。
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989年以来,马鞍山已连续17年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茅,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殊荣。今年,马鞍山又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把一度曾污染严重的钢铁工业城市逐步引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互惠共赢,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良性发展轨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有益尝试。”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马鞍山“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授牌仪式上这样评价。
重化工业城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安徽马鞍山市用事实和实践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