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平民学校首批53名学生均是农民工
这是所特殊的学校——
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有高有低;
教授的内容与众不同;
“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是这所学校的宗旨。
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一诞生便引起各方关注,原因是:学校的学生全是农民工。
平民学校教些什么?这些农民工如何学习?带着一连串问号,记者走进了这所学校。
学生 全在校园里干后勤
10月14日,星期六,傍晚6时,北大老生物楼,工会大会议室。 23岁的湖南小伙刘俊早早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到来,他是北大学宿中心的清洁工,这是他在平民学校上的第四堂课。
“5年前高考落榜,就出来打工。1年多前来到北大,没想到现在能有机会继续学习。”刘俊笑着说。
和刘俊一样参加平民学校首批培训的一共53人,全部来自北大后勤集团各部门。
“有些是部门推荐的,还有些是部门里抓阄决定谁来。”平民学校的辅导员彭放告诉记者。
记者在教室里观察着这帮特殊的学生——有的皮肤黝黑,年龄较大;有的年轻,打扮非常时髦。
53名学生男女比例大约为6:4;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46岁,大多数在20至30岁之间。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有一个是大专。“这些人就是北大校内3000多名临时工的代表。”平民学校的志愿老师李轶说。
根据北大教育学院的一项校内调查,学校里的临时工,大多比较年轻,处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年龄段,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毕业水平。这些人普遍有强烈的培训意愿,因为觉得自身学历水平、技能同就业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但紧张的工作、相对高昂的培训费用以及稀缺的培训机会,使他们难以实现这一愿望。
“平民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李轶说。
课程 注重价值观培养
刘俊坐在第四排,位置很靠前。晚上的课程内容是“工作的意义”,他很感兴趣。
讲课的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梁玉芹老师,李轶告诉记者,梁老师这次讲课完全是志愿的。“我们这里很多讲课老师都是不拿报酬的。”他说。
梁老师的课从“工作的态度”开始说起,电脑演示屏上频频出现奋发向上、最终成功的人物事迹,刘俊埋着头不停地记着笔记,不时还点点头表示赞同。
“每周六晚上,我们都安排这样的讲座,给大家讲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职业发展观。”李轶告诉记者。
翻开平民学校的培训手册,记者发现,平民学校的课程将会持续到12月份,授课内容分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职业发展观”和“文化技能普及”两大部分。
“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职业发展观”又包括了“北大为家”“快乐工作”“学会共处”3个模块,讲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健康与平衡生活”“安全与保障”“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内容,“文化技能普及”课程则由英语会话和电脑基础组成。
记者注意到,无论授课时间还是内容,“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职业发展观”占据了主要位置,它的第一堂课在9月23日开讲,每堂课3个小时。电脑基础则从10月13日起开始授课,每堂课2个小时,英语会话10月15日开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
刘俊对于英语课并不十分感兴趣,他说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错,在平民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他用英文向大家做了演讲。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听老师讲人生的道理,因为这些他以前从来没听过。
在北大工作了14年的曹志刚和刘俊的想法一样:“我就希望能上一点如何工作,如何社交,还有交往技巧方面的课。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我想好好把这弄明白。”
“不要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没有意义,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巨大的成就,你们的工作是伟大、高尚的!”梁老师一番话,引得在场的学生一阵鼓掌。
接下来的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虽然有些人的口音稍重,但他们的思路清晰、言语表达流利。
组织 和普通班级没有区别
课间休息时,李轶对大家宣布了几件事:
-英语会话课不再像最初那样按英语水平分为“海豚班”和“熊猫班”,而根据大家的工作时间分为中午上课和晚上上课;
-上一堂课的作业,老师已经批好了,有12名学生评分是优秀,奖品是牙膏或者洗衣粉;
-上次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学生投票选出了班干部,请班干部考虑一下毕业典礼上的表演节目并在下课后留下来开会;
-平民学校准备出班级简报,请有兴趣做宣传干事的学生下课后报名。
紧接着,走马上任的文艺委员教大家唱歌——《明天会更好》,在一片或高亢或低沉的歌声中,记者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的某个班级。
“我们的组织和学校里面各个系的班级都一样,没有区别,这也是我们追求的。”彭放向记者介绍,“下课后,我们还要讨论班级编印通讯录的问题,还有就是班级简报该怎么出。”
刘俊对宣传干事这份差事有兴趣,下课之后,他和另一名女学生留了下来。
时钟指向了晚上9时45分,而他们的讨论仍在继续着。
焦点关注 平民学校近期来沪交流经验
“平民学校的实践,源自一个课题的研究。”李轶告诉记者,这个课题是北大教育学院的“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
平民学校正是这个课题的实验项目,早在去年9月,该项目就开始进行内容探讨。
“经过1年多的努力,平民学校终于在今年9月23日成立了。”李轶说,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对上课内容、听讲情况等作观察和记录,并且在每一节课上完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等的理解和满意程度。
“我们还有一项调查贯穿整个实验,甚至会持续到学生结业后,那就是对学生的工作和自身情况的跟踪调查。”李轶递给记者一份问卷,“这是我们初期的一份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情况和对课程的期待,今后我们会对学生做跟踪式的观察和调查。”
平民学校的总务长、北大工会常务副主席孙丽表示,最近,平民学校的主办方将到上海考察交流。“我们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交流经验。现在平民学校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经验可供总结。”
焦点背景 北京大学平民学校溯源
1918年,蔡元培先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创办“校役夜班”,为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进修的机会,部分教员由在校学生担任。同年4月14日,由蔡先生亲自主持的北大校役夜班开学典礼在文科第一教室举行。
其后,蔡先生以“养育健全人格之平民社会改良实效”为宗旨,支持学生创办平民夜校。在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的启迪和推动下,1919年北大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14人组建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毛泽东也是成员之一。该团所施平民教育,主要采取演讲形式,定于每周日下午1时以后举行。此外,还有不定期讲演。
1921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研究社及部分学生发起成立平民学校,附属于学生会,称为“北大学生会第二平民学校”。学校有“教授会”、“教务会”、主干和会计等20人左右。学生入学一概免费,并“得斟酌情形,发给书籍文具”。第二平民学校首次招生时报名330余名,通过考试录取157人。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