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全球投行为之疯狂的盛宴———中行、建行、交行、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神华、招行、中远这些航母级IPO陆陆续续上桌,“主菜”———铁板钉钉的全球第一大IPO———工行IPO本月也将隆重推出。
“连招行这样20多亿美元的项目竟然都算不上大项目了。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慨叹盛宴的规格之高。但李小加相信这般“奢侈的日子”不会再持续多长时间。
“后国企大单时代”,投行逐鹿中国何去何从?
“我们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一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招聘专场,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意气风发。
李小加有理由自得。今年,摩根大通在华高歌猛进,业绩以翻番之势跃升,一扫前几年摩根大通给人的颓废印象。
刚刚过去的9月份,摩根大通更是在华一口气承揽了包括招商银行、瑞安房地产IPO在内的四笔业务,四场全球路演同时展开。
“做了15年的投行,这还是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这么多的项目。”10月16日,坐在早报记者面前的李小加踌躇满志。
举着哑铃“大跃进”
东方早报:摩根大通今年在华似乎有点“大跃进”的意思?
李小加:今年的业绩是我们创纪录的一年,无论业务总量、融资总额还是项目数量,很多指标都实现了百分之几百的增长。可以说,今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一年。
在表现最突出的9月,我们一个月就做了包括招行和瑞安IPO在内的4笔业务。尽管这四个项目加起来规模也比不上一个工行,但在工作的复杂度上更具挑战性。
在9月后面三个星期,我们在全球同时进行了四场路演,每一场路演都历时两到两个半星期,每一场路演都要见80到110个一对一的投资机构。
做了15年的投行,这还是我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这么多的项目。
东方早报:“大跃进”背后的推动力何在?
李小加:在过去两三年里,我们建立了一个规模最大应该说也是最强的团队。
战略方面,我们采取哑铃策略。一方面,我们不放弃对大型国有企业项目的追求,这类项目的回报率比较高———如果项目A规模比B大10倍的话,工作量顶多多出一倍。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现在的环境,我们更为关注民营企业和中型企业,今年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绿城、瑞安这样的IPO项目。
把握市场方面,有些项目我们今年拿出来做,有些项目我们建议明年做。我们今年在中海化学上市时采取了一个新方式。做预路演时,我们发现,行业投资者都不看好化工产品。我们随即迅速转向本土、区域性投资者,结果路演第一天单子就满了。然后很多原先说三道四的行业投资者又一涌而入。
拿不下中行工行,“反而令我们自豪”
东方早报:今年的成功会是昙花一现么?
李小加:我们今年是创纪录的一年,这将是一系列成功的开始,明年一定会再创新高。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一是我们现在拿到手正在做的项目,大概有将近10个,按照正常计划可以做出来。但在中国每做10个项目,总有三四个项目出于种种原因推迟或最后做不成,这也要考虑进去。
二是还是没有开始做,或者还没有签单,但是基本上已经有很大把握的项目,我们手上也有将近10个。
哪怕以上两批项目只有50%的成功率,明年也要比今年强很多。
目前手上最多的项目是IPO,大型M&A(并购项目)的话我们现在也正在做一两个。M&A的项目相对来说不确定性要大些。
东方早报:摩根大通中国今年与中行、工行等大型IPO项目失之交臂,你是否感到遗憾?
李小加:与任何一个大型项目失之交臂,我们都会觉得遗憾。但我并不认为摩根大通只是在做一些中小项目,招行IPO绝对是一个大项目,但问题是中国这两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像招行这样20多亿美元的项目都不被看作大项目。我可以保证,这一现象是不会持久的。
至于没有参与中行和工行的项目,这和我们业务能力没有关系。我可以说的就是,我们条件特殊所以我们进不去,而进不去的理由不会让我们感到羞愧,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自豪。
“我们快招不起人了”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全球各大投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
李小加:大行之间现在的距离已经不大,可能有几个比另外几个要好一些,但绝不像四五年之前,有两三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
领头羊也在不断变化,巨无霸来一个,谁做了工行中行这样的,可能排名就会靠前。比如中行上市之前,我们的中国业务在各个方面排名都是第一,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7%,但中行一上,高盛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工行一上,美林、德意志又跑到了前面。
项目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大型项目、国务院批的项目数量会越来越少,比例也会越来越小。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中型企业的差异性服务正在铺开。
实际上中国就是在这一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所有差异性服务项目才风声水起,以前就是简简单单的,除了上市没有其他业务。
像去年我们代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全世界才发现中国企业也有可能做全球领导者,这是以前没法想象的。东方早报:这些年海外投行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国有大型银行、石油和电信巨头等大型国有企业,如果像你所说突然没有了,投行怎么应对?
李小加:当年中国移动要上市,十几个投行参加“选美”,每一家说45分钟,闭着眼,不说名字听不出谁是谁,都一样,做的事也一样,差异性很难掌握。
前些年,在中国70%到80%的投行业务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和重组上市这类形式,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竞争,你的政治层面上面的关系,你之前的业绩,这些东西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要做出差异化服务比较难,海外上市基本已标准化格式化。
而当这样的大项目逐渐减少时,差异性就会开始显现出来。某个项目出来的时候,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的,以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这体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民营企业或者中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你到很多的企业中去,很多的企业可能不会想请你来,等把方案给他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再找别人来搞点什么。我们拿到的很多的项目都没有竞争,我相信竞争对手拿了很多的项目也没有竞争。
所以说,我觉得未来的竞争,你的战略要摆对,团队要组织好,每一个人都要好,不能还靠关系吃饭,这样的东西有时候还有点用,但和你打交道的越来越多的是企业的决策者,我一个50岁的人可能和一个28岁的企业家对话,他喜欢你这事就定了,这时候你有没有价值,你带来多少价值,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想,未来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环境是我们更喜欢的,今年业务发展的顺利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相信其他大行明年也会把重点逐步转移到民营企业上来。
东方早报:今年以来投行界人员流动比较大,是激励机制不够么?李小加:恰恰相反,投行人员波动大不是激励机制不够,而是激励机制过火了,今年付了100块钱,我看他人好就付130、150块钱挖过来,这个行业是人才的天堂啊。
不过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薪酬竞赛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快招不起人了。中国投行人才在成本上没有全球竞争优势是很大的问题。
几乎每天都在讨论成立合资券商
东方早报:摩根士丹利有了中金,高盛有了高盛高华,摩根大通在成为合资券商、打进A股市场方面有什么计划?
李小加:这几乎是一个公司内部每天都在讨论的问题。
A股市场的潜力无穷大,现在显露出的只是冰山上面的一角,和股改前所遇到的困难相比,现在A股发展上的一些困难根本不算什么,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
对于这样一个前景已经很清晰的市场,我们非常希望有机会能进来做些事。但在成为合资券商上的壁垒不是我们可以操控的,我们只能尽一切努力。至于什么时候能进怎么进,目前也没有出现阶段性的成果,一些讨论的细节不太方便谈。
东方早报:在目前地产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摩根大通仅下半年就做了3个地产项目,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李小加:我想任何一个资本市场的项目都和本行业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
瑞安、绿城的基本面很强劲,投机性的东西不多。对他们来说,宏观调控固然会影响融资规模以及定价,但不存在能不能发行成功的问题。
综合考虑,尽管现在不是房产企业发行股票收益最好的时候,但早拿钱早发展,时间差上的领先优势可以使企业不容易被政策影响自己的决策。所以说在很多大型的公司,不仅仅是房地产,环境不太好的时候仍然愿意上市,就是因为你在大家都没钱时候能够融到资,相对来说竞争优势反而更强,在很差的市场里拉大和竞争对手的差距。
同时,地产对资金的胃口很大,尽管全球房地产商融资途径很多,但中国地产业融资的渠道是非常狭隘,而且风险很集中,上市是很重要的途径。链接
李小加的N重身份:石油工人、记者、律师
2003年3月,李小加出任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及行政总裁,主要负责投行业务。加入摩根大通后,李小加牵头展开了多项重大交易,包括中海油196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这一大手笔之作。
在加盟摩根大通前,李小加在美林证券已有长达10年的投行经历,并于1999年起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牵头进行了包括中海油、中移动、中国电信等IPO大单。期间,他还曾帮助中国政府第一次到国外发行国债。
李小加同时兼具深厚的律师背景,曾在美国DavisPolk&Wardwell和Brown&Wood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担任律师,主要业务集中于证券及兼并与收购领域。
持有哥伦比亚法学院法学博士、亚拉巴马大学硕士学位及厦门大学文学学士(中文系)学位的李小加,在文革期间还曾是石油开采方面的工人。厦大毕业后,李小加在《中国日报》从事过几年记者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