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高级法官罗卫平有许多特别头衔:区廉政监督员、北大荒老知情……如今,他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劝导欲轻身的抑郁患者。
采访当天,罗卫平正在用电话和一个美籍华人聊天,以前也是个重度抑郁患者,罗卫平成功开导过来了,现在他们是朋友。
后来罗卫平告诉记者,“朋友们知道我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就推荐这个‘老美’过来,让我看看。”“老美”成天要死要活的,在当地又存在语言障碍,典型的抑郁患者。
初步了解了这个病人后,他制定好方案,每次电话时,连提什么问题都写在纸上,一清二楚。总是准确无误地说出病人的想法,以至于病人后来都特别惊讶。
“其实我原来也是一个重度的抑郁患者。”罗卫平说。他得病是在1994年,那时候还很少有人提到抑郁症。当时43岁的他在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任经济庭副庭长。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按说罗卫平应该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然而每天上班,看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熟练的操作电脑,说着流利的英语。而他,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电脑不会,英语不会。
“我发现自己失去人生价值,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简直就是一个废人。有时候趴在办公桌上一睡就是一上午。”当时一位懂医学知识的院长劝他去看神经方面的疾病。
神经科大夫当时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患者。”罗卫平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院长让罗卫平以“心脏病”的名义休假了一段时间,配合治疗,“但自杀阴影一直无法摆脱。”
这段时间,罗卫平不见任何人,直接把前来看望的朋友和亲戚哄出门。
一年后,一个叫“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地方引起了罗卫平的注意。那时上海的希望工程才刚开始。
去了云南。云南当地政府由于第一次听说有上海法官来捐款,派了好几辆车来接他,村里的村民更是载歌载舞地招待他。
面对那份意外的淳朴和热情,罗卫平感动了。更意外的是,回到上海的他不排斥医生的药物治疗,抑郁症居然就这样好了。
提及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法官身份,专门去劝导轻生的抑郁患者时。罗卫平说,他毕竟得过抑郁症,他知道得了抑郁症的人成天在想什么,这样一来,和病人有共同语言,病人也会相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