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我冷不丁地问您这么一句,您没准得白我一眼:“我又不是医生,怎么会看病?”可是我得告诉您,您还真得学会看病,我表哥就是因为不会看病,花了不少的钱,受了不少的罪。
表哥家在外地,身体本来很壮实,退休后打球、游泳、跳舞、爬山,十分活跃,亲友们都叫他老小伙子。去年春天他突然皮肤瘙痒,去医院看皮科,医生说是老年皮肤瘙痒症,治疗了三个多月也没见效,痒得钻心,抓得全身都是血道道。紧接着右肩胛阵阵酸痛,痛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就又去看骨科,医生诊断为肩周炎。表哥只当是人老了零件都不行了,没大往心里去,就谨遵医嘱:理疗、按摩、吃药、敷药……一晃又过去了几个月,不但无济于事,人也日渐虚弱起来。
后来表哥开始咳嗽,内科医生说是上感,吃药打针,好好坏坏又是几个月,痰中就出现血丝了。最后,化验单子开了一大把,抽血、照CT、验痰……楼上楼下跑了一溜够,检查结果出来了——肺癌晚期。
表哥住院后,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女医生,她问病情,表哥有气无力地说:开始是三个月不愈的皮肤瘙痒,她马上说:那就应该想到是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表哥说后来是肩胛痛,她又说:有时肺部的病痛会反射到后背;表哥说后来就开始咳嗽了,她说:应该马上照透视呀……听完了病史,这位医生长叹一声说,有些人就是不会看病,比如您,看皮肤科看骨科看内科,为什么就想不到看肿瘤科呢?说得表哥目瞪口呆。
您看,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学会看病,要不像我表哥似的,碰上几位“铁路警察”式的医生——各管一段,您不是耽误了吗?那么表哥这样的情况应该由谁对此负责呢?皮科?骨科?内科?看来都该提醒:老年人患肿瘤率是较高的;病人自己也要学些健康知识。
安贞医院15日举办了第四届五洲国际心血管研讨会,大会第一次安排了一个健康教育专场,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公共卫生专家梁万年教授在会上为与会代表、病人、基层医生等做了一次特别报告,其中讲了这个真实的病例。这个故事引人思考,“会看病”到底是病人的事还是医生的事?实际上这已不是一个两个病人怎么看病的具体问题,而关系到国家医疗改革、医生医学观念、老百姓的健康认识等诸多重大的问题。梁万年认为,国家正在加紧医疗改革的步伐,个人的医疗观念也应该发生新的转变。他报告的题目是:《做个理智的健康消费者》。
健康不等于没病,无病不一定健康
梁万年首先说,健康的概念已经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病,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三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处于完全安宁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等于没病,无病不一定健康。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今天你睡得好,精力充沛,就感觉自己很健康;明天你不高兴,抑郁了,可能就处于亚健康的边缘状态。健康和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疾病有4个层次
梁万年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的范围将逐渐扩大。疾病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是生病(DISEASE)。第二层是病患(ILLNESS)。就是你觉得不舒服,可是又查不出来,有些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经常有这种现象。第三层是心理障碍(DISORDER)。现代都市社会,人们的心理障碍相当普遍,北京有30万抑郁病人,心理障碍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亚于传染病和各种慢性病。第四层是社会功能失调(DISTURB),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和别人相处不好、家庭生活不和谐等。
不仅追求长寿,还要有生命质量
对待疾病,传统的认识是:和疾病、死亡对抗,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梁万年说,其实医学和医生不是万能的,有的疾病治不好,有的死亡不可抗拒。当前更强调健康促进,医学也从过去只关心、治疗20%有病的病人,发展到关注100%的正常人群。医学面对的对象大大扩大了,这就要求政府、医院、社会、家庭、个人5方联动,共同提高生命质量。梁万年说,北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了,在全国最高,但现代医学的目的不仅是追求长寿,还要追求健康的长寿,追求人的“健康期望寿命”。有的病人生命很长,但生命质量很低,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在国际上就排到60多位,并不高。
医疗不光是手术吃药,还有关爱、照顾病人
用什么手段才能实现“健康的长寿”这一目的呢?梁万年说,过去我们只有上医院去看病,而现在实现长寿的手段远不止手术和药物,医生的咨询与疏导,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医生的声音、语气,对病人的心理都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手术和药物以外,医生们还要更多地用其他的手段去关心、关爱、照顾、帮助病人,解决病人的心理、生理问题。
医疗服务应重视病人的质量感受
梁万年又分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他说,医疗卫生服务具有不可储存的特点。医疗消费不是一次性的,看病有时是一个连续、多次、重复进行的过程;生病时病人总是很焦虑,感觉排队时间长,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也很敏感,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就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病人不仅要看治疗的效果,更注重服务过程的满意度,要求医疗机构有良好的环境、医务人员有亲切的服务态度等等。医疗服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强调高、精、尖,而是要向适宜服务发展,过程和结果并重,强调病人的质量感受,而不是医院越建越大,住院费越来越高,看病越来越麻烦、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医疗卫生服务有三种形式
梁万年说,医疗卫生问题上到党和政府,下到普通群众都十分关心,公众对国家即将出台的医疗改革措施有很高的期待。医疗卫生服务有三种形式:基本服务、准基本服务、特需服务,其中,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基本卫生服务如基本医疗保险,需要政府来买单;准基本医疗服务,比如注射流感疫苗,虽然对重点人群如老年人的健康十分有利,政府也应该购买,但由于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暂时还购买不了,要由政府、个人共同购买;而特需卫生服务如美容手术等,国家有钱也不能购买,应该由顾客个人承担。
好医生要教病人健康生活
病人上医院,都愿意找好医生。一些人认为,高学历、高职称、手术做的好的医生就是好医生,而先进理念对好医生的要求,不仅是能治病,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能够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好医生应该给病人开两张处方,一张是药方,另一张告诉你生活中应该怎么办;美国、加拿大的全科医生,一个人平均要管理800个家庭、两三千名社区居民的健康,如果全科医生的病人没预防好,生了病,又没给治好,医生不仅要帮助病人预约其他医生,甚至还要负担一些病人的医疗费用。所以好医生的标准应该是健康守护神、健康监护人、卫生服务协调者、有效教育者和健康理财人。
健康不能光靠医生,要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梁万年认为,当前我国居民在健康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在观念上,比如:
健康观:认为无病等于健康;就医观:认为医院越大、设备越高级、药物越贵、医生越有名越好。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消费观:有病才消费,平时缺乏健康投资理念;评价观:片面重视结果,忽视就医过程、就医方便和安全经济。重视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益;责任观:认为健康靠医生,与个人没关系。
梁万年建议大家要做理智的健康消费者,这需要学习和了解有关的医学保健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主动实施健康计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为健康投资,树立自我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责任观等等。
本报记者钟卫宁通讯员卢晓娣 | |
|